风险三:“一手交粮,一手交钱”: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如今,真正在农村种地的多是老弱病残。对他们来说,最关心的不是粮食卖给谁,也不怎么关心,粮食卖的是政策粮还是贸易粮,只要能尽早卖出去,而且卖的方便就行,其次才是卖的价格高低。
长丰县吴山镇楼南村李强家,今年按每市斤1块钱的价格,卖了5000斤粮食给经纪人,可已经卖一个月了,钱还没有拿到。
记者:给过你票据没有?
李强:没有。
记者:收据也没有吗?
李强:没有。
记者:那你凭什么找他要钱呢?
李强:就这样直接去找他要,反正也认识你嘛。
在农村,农户一般不会把粮食卖到粮站,路途远不说,质量要求高,还有折斤现象。他们要么选择卖给米厂,要么卖给粮食经纪人。大多数售粮农户合同意识淡薄,包括和粮食经纪人的合作靠的是熟人社会的契约精神。卖粮给粮食经纪人,农户如果没有拿到钱,多数甚至连一张卖粮收据都没有。不光没有凭据,楼南村黄老汉说,他从没有拿到过国家“托市收购”的最低价。
记者:为啥拿不到?
黄老汉:他也不给你这个价格。按他的质量,得不上。
记者:这几年卖粮食,你拿过保护价格没有?
黄老汉:没有,从来没有。我们村没有一个拿到的。
在粮食收购的链条中,农民是终端末梢。“托市收购”,保护的就是农民,可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得到实惠面临着多重风险不说,国家“托市收购”的最低价也难拿到。
长丰县一位米厂老板:层层扒皮,国家政策是一块一毛八,到粮站就不是一块一毛八了。中储粮搞一部分,粮站再搞一部分,粮站再承包给其他人,他再搞一部分,老百姓到手哪有一块一毛八,都剥了多少层了嘛。
中央始终将粮食安全放在战略高度,不断地出台利好政策,但如果类似这样的惠民政策,在“最后一公里”变了道、走了样,国家支农惠农富农的效果最终只能大打折扣。
责编:王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