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研究学者岳晓锋对财新记者介绍,清末时期,少林寺还有十八门头房,即西来堂(西院)、永化堂(南院)、慈云堂(北院)、千佛庵(东院)、清凉庵(包括清凉寺)、延寿庵、大悲庵、弥陀庵、少室庵、初祖庵、二祖庵、广惠庵、改公堂(了改)、道公堂(正道)、魁公堂(玄魁)、钦公堂(祖钦)、文公堂(了文)和十方禅院。所谓“少林十八门洞”或“少林十八房”,指的是祖师门下有能力的僧人,购置田产,招收徒弟,成气候者立下院或立门头房。十八门洞分布各地,有事时候回少林寺一起议事。
尽管其中也难免为夺寺权而起纷争,但寺运在国家命运的大潮起伏下如此渺小。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少林十八门洞在战火中烟消云散,仅余常驻寺内的东西南北四院。建国后,少林仍然劫难不断。1948年后的三十年,少林寺仅剃度了两位僧人;文革十年,全国佛、道教寺观中的僧道人员几乎全被赶出庙门,少林四院基本上只剩两院,即西院西来堂和南院永化堂。
西院主要是德敬和行正这一脉,南院则是素喜和德禅。按照少林寺曹洞宗素、德、行、永、延的辈分排列顺序算,南院辈份高于西院,但西院僧人更多。释永信师从行正,拜入的是西院门下。
相对于僧众公有的十方丛林,少林寺是子孙庙,庙产属于一系僧人私有,住持职位也是代际世袭制的师徒指定相承。由于少林寺自清朝初年即中断了方丈制度,1949年受少林寺全体僧众的推荐,时年35岁的行正就任监院,两年后,成为少林寺事实上的当家大和尚。
根据史料记载,行正法师成为少林寺的接法人,是因为其精通佛法,精明能干,善于当家理财。但在“文革”期间,行正法师的主要工作是千方百计保护寺内佛经、佛像和塔林,包括四处上访保护庙产。
根据岳晓锋提供的资料和释永信的个人回忆录,行正法师是一个有十年上访史的“老上访户”。1972年起,释行正开始去北京、郑州、开封各地上访,由于怕被人看见抓住,不敢去大火车站搭车,只有去洛阳的小火车站。
“文革”期间,行正法师通过上访,为少林寺佛堂争取到了7.5万元修缮经费,但登封县迟迟不动工,行正法师被迫反复前往上级省市统战部上访。文革期间僧人地位低下,释行正双目接近失明,上访途中,曾被假冒红卫兵的人喊“瞎子,不许动!”他就一动不动站了一天。
释永信入寺后,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跟随失明的师父上访。上世纪70年代末,“僧道管庙,以庙养庙”宗教政策出台,但地方政府没有真正落实,行正带着永信多次去开封地区(当时登封县属开封地区)统战部、河南省委统战部、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局、中国佛协去做工作,要求僧人管寺,把门票经营权等寺院管理权从文物部门移交给僧人。
释永信曾回忆到,1983年建设部公布了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嵩山是中国最早的36个国家风景名胜区之一。但文物部门没有把少林寺交给宗教界,而是划拨给风景区,风景区而后成立了一个少林寺管理处。
“嵩山风景管理区是一个很好的单位,待遇什么的都不错,进里面工作的人一般都是干部子弟或者亲属,都带有很大的背景和后台。”释永信称,当年,几个和尚想要回寺院都很难,行正为此多次往地区和省里、北京跑,得罪了不少部门,也得罪了不少人。释永信跟着行正也多次被叫到派出所谈话,甚至还被当地个别有势力的人以“法办、拘留”要挟。
“我们终于说动了领导,班禅大师在全国人大替我们呼吁,赵朴初老先生在全国政协大会上替我们呼吁。”1983年国务院发布了60号文《国务院批转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关于确定汉族地区佛道教全国重点寺观的报告>的通知》,确定在全国汉族地区开放163座重点寺观,作为佛道教活动场所,并规定其中曾由文物、园林等部门管理使用的94座寺观,要在1984年内移交给佛道教组织和僧道人员管理使用。
责编:朱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