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因为一篇2013年5月31日发布的新闻报道,网友们炸了。在这篇名为《[最美乡村教师候选]郜艳敏:被拐女成为山村女教师》的报道里,作者用匪夷所思的逻辑,轻描淡写地跳过妇女郜艳敏痛苦而耻辱的被拐经历,转而赞美她的大爱:“因为她是村子里学历最高的人初中毕业,她成了村小学的代课教师,因为孩子们渴望的眼睛,她选择留在了带给她痛苦和屈辱的异地他乡。因为一份本能的大爱,她饱经苦难的生命像美丽的山花绽放。”
一个“痛苦”,一个“屈辱”,就写完了郜艳敏被拐受虐受家暴的经历。这篇报道没有深挖拐卖妇女儿童背后的政府不力和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没有探讨为什么农村的教育条件如此恶劣以及如何改善,只一个劲儿地歌颂郜艳敏的高尚人格,歌颂她的伟大。小编从这篇报道里只读到一个信息:“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这样的人”是指,被拐被家暴被虐待的受害人,看到乡村教育需要自己,还是毅然决然选择了宽恕,投身大爱事业。
郜艳敏的故事有如此多的惨烈和蹊跷,都被报道的作者放过了。例如,郜艳敏曾经多次自杀:
“1994年初夏,18岁的河南打工妹郜艳敏被人以介绍工作哄骗,落入两个女人贩子圈套,后被转卖、被人凌辱,再以2700元的价格卖到了太行山深处的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卖给了一个比她大6岁的不识字的羊倌。她曾多次自杀、逃跑,但都没有成功。”
报道中提到村里有很多被拐妇女,“买来的媳妇”:
“下岸村偏僻、穷,400多口人的村庄,前些年从外地买来的媳妇就有三十多个。许多媳妇跑掉了,包括郜艳敏婆家的二嫂。”
郜艳敏曾经遭受家暴:
“郜艳敏的生活也不如意,丈夫因为她是买来的媳妇,常喝醉了酒打她,她万分痛苦,但几次都没有逃出村口窄窄的羊肠山路。”
然而作者怎么会停留在这些藏着血泪的无关紧要的地方呢,ta的目的是要歌颂郜艳敏的原谅、放下、乃至大爱。但令人讽刺的是,作者的歌颂往往只会让人觉得郜艳敏很可怜,整个村子的厌女症很严重,把妇女当做物品对待。
“乡亲们都感激她,没有人再轻蔑‘这个媳妇是买来的’,村人都尊敬地称她:‘郜老师’。”
“丈夫已经知道妻子是个受社会尊敬的“名人”,已经不敢打他了。”
对郜艳敏的歌颂其实和劝受家暴妇女给丈夫一个拥抱、以及规劝女人遵守妇道才能获得幸福的女德班的逻辑是一样的,是厌女症的表现。它们都逼迫那些境地已经十分悲惨的妇女寻找一个无可奈何但却是唯一被承认的解决方法以获得解脱和幸福,即承认女性就是只有这样的价值,就是低人一等,就是要遵守做女人的道理,就是要恪守妇道,就是要不离不弃,就是要忍,因为你落到这步境地,是你自己的错。你被性骚扰,是你的错,你被性侵,是你的错,你被拐卖?啊是挺惨的,可是你看,郜艳敏通过原谅和放下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处境,还成了最美乡村教师呢。你不原谅?你这人怎么这么小气不高尚呢?要知道被拐卖也有你自己的原因在的!何况你公婆对你这么好,你还有个孩子,不原谅能怎么样呢?
听说,郜艳敏的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呵呵。网友@青鲤君说得好:“该防止同样悲剧发生的应该是政府,教育落后就掏钱出来办教育,拐卖妇女儿童就抓起来坐牢。让一个受害者站出来撑起一片天,演苦情戏,该担责的却全坐一旁感动得抹眼泪……”
责编:赵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