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捕现场
受审讯画面
主持人:在和平年代里,利诱比威逼更值得我们警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为了搜集掌握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重要核心机密,对我国公民的渗透策反也呈现出了一些新方法和新手段。
解说: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在网络上通过论坛、求职网站、社交平台等,将ID虚设到我国重要单位附近,以虚设的单位或个人身份主动寻找有国防军工单位背景的人员,以拉拢感情利益诱惑等手段,套取国家秘密。或者发布虚假的岗位信息,预留QQ、微信等联系方式,守株待兔等待我国公民主动联系,建立所谓的聘用关系,从一开始搜集公开信息逐步发展到搜集报送重点单位内部资料,从而达到窃密的目的。
而在这四起破获的案件当中,有三起都是通过网络来策反嫌疑人的。除了利用网络外,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还会指使被策反人员提供可能利用人员的联系方式,物色新的被策反人员,以此扩大关系网,拓宽信息渠道。
在这四起案件当中,李某没完成境外间谍情报机关交给的任务,随后又推荐了自己的朋友,结果导致朋友被策反。在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策反的人员当中,涵盖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段,但目前80、90后成为我国网民的主体,由于涉世不深,防范意识薄弱等因素,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策反的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近期四川省国家安全机关抓获的四名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员当中,有2人就是90后。
主持人:我们来关注一起国防机密被泄漏事件。近期,针对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围绕我国国防军工领域实施情报窃密活动,四川省国家安全机关展开了代号为“扫雷”的专项行动,一举抓获了四名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员,而这四个人都是从业于同一家国防军工单位,他们互相之间并不认识,却分别被境外的间谍情报机关发展利用了,那么他们到底是怎么被发展的呢?来看。
解说:2014年10月,该国防军工单位热表车间的90后青年文某像往常一样玩手机QQ,在附近的人一栏中弹出一名网友H,资料显示“附近单位职工需要兼职的请联系我”。在文某表明自己是国防军工单位员工的身份后,H自称是境外某报社的记者,希望文某能够提供工作中接触到的内部资料,并承诺每月支付3200元的报酬。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文某先后多次向H提供了所在单位生产军品的型号、月产量、使用的特殊材料等涉密信息。
同样是90后的王某在该国防单位技术部门任职,父母都是国家公职人员,因对现实工资待遇不满,王某在网上寻求兼职时认识了H,H的QQ签名为“兼职赚外快,待遇优,非直销,诚信至上”,而王某被兼职每月三四千元的收入冲昏了头脑,认为提供的单位动态信息,只要不属于涉密信息就可以打打擦边球,于是频频为对方提供军品涉及定型情况、样品编号、试验节点、出现故障情况等信息。
2014年,参加工作近十年的吴某有了离职的想法,他在某招聘网站上投放了简历,并留下了联系方式,工作履历一栏中表明有某国防军工单位的工作经历。不久,吴某收到了某猎头公司发来的电子邮件,要求吴某提供工作证明以便求职,吴某将自己与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以及印有自己照片所在部门姓名的工作证件扫描后发送至对方邮箱。很快对方通知吴某被聘用,工作内容就是提供该国防军工单位尚未公开的内部信息,年薪高达50至120万,面对如此丰厚的报酬,这让吴某动了心,但结合曾在单位接受的保密教育及自身认识,意识到对方可能是境外间谍人员,吴某摇摆不定的态度也使其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构发展的重点目标,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2013年初,在该国防军工单位技术部门供职的李某接到亲戚的电话,称境外朋友S想了解一些航空航天的知识,有着保密意识的李某婉言拒绝了,但在亲戚的多次劝说下,李某还是与S建立了联系。S以公司做市场调查准备进军航空航天领域为由,要求李某利用工作之便搜集航天航空方面的期刊、杂志、论文等资料,由于单位内部资料管理较严,李某多次借阅资料未果,没能如期完成S交代的任务。为顾及情面,李某向S推荐了在某航空航天大学读研究生的成某,导致成某被策反,李某也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的帮凶。
责编:贾雯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