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上海长海医院为患者置换人造心脏瓣膜成功,揭开新中国心脏血管外科史的新篇章。如今,中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是全球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来这里打卡(48)】一颗“心”背后的健康答卷

2021-12-25 04:21:05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生成海报
字号:

一九六五年九月二十一日的人民日报第五版。

图①:蔡用之(中)在手术室;图②:韩林(中)与患者交流;图③:长海医院。  资料图片

“1965年6月12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就在长海医院胸心外科的手术室里,我们在蔡用之医生指导下,成功实施了中国第一例二尖瓣置换手术,相当于为患者的受损心脏换了个‘开关阀门’。”

在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长海医院,84岁的胸心外科专家朱家麟向记者谈起当年的那台手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外国人能做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一样做得到!”

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数据显示,中国约有250万名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重症者需要置换心脏瓣膜。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里,人造心脏瓣膜完全依靠进口,但由于西方对华技术封锁,国内相关手术无法正常开展,大量心脏瓣膜病患者失去了救治机会。

“当时上级领导说:‘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高于一切。你们不必有顾虑,一定要做出咱自己的瓣膜!’”朱家麟回忆,长海医院成立以蔡用之为代表的课题组,为了找到合适的医用材料,他们跑遍大江南北,终于设计出一款能替代人体心脏瓣膜启闭功能的球形瓣膜。

中国人不仅能造心脏瓣膜,也能自己进行精密的手术。1965年9月21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刊发报道《揭开我国心脏血管外科史上新的一页 长海医院为病人安置人造心脏瓣膜成功》,记录了朱家麟忆及的那场“无声的战斗”。

手术中,在时任胸心外科主任蔡用之和心内科副教授尉挺带领下,医务人员小心翼翼地将患者许淑宝的左心耳血栓清除,剪除二尖瓣病变十几年的瓣膜组织,再将拇指大小的人造心脏瓣膜一针一针地缝合到瓣环上。尔后,患者心脏又恢复了有节奏的搏动……经过3个多月治疗,许淑宝已能到室外散步,这创造了国内心脏血管外科史上的奇迹!当年世界上仅少数国家拥有该项技术。

手术后,许淑宝又生活了28年。临终时,她叮嘱去世后一定要将装有人造瓣膜的心脏捐献给长海医院,用于科研。

56年过去了,中国心脏瓣膜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已位居全球前列,无数危重心脏瓣膜患者的希望之门重新开启。

在长海医院胸心外科病房外,记者见到了陪妻子从安徽赶来就医的患者家属高先生,患者被诊断为急性主动脉夹层,随时有生命危险。“医院急诊给我们开了‘主动脉夹层’绿色通道,从核酸检测到做CT等各项术前准备,只用了1个小时。长海医院的大夫们救了我妻子的命啊!”高先生说。

实施这例手术的是该院胸心外科第四任科主任韩林。“无论是手术数量还是实施难度,我们的心血管外科手术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心血管领域的原创性技术产品也越来越多,‘中国心’实现了‘中国造’!”53岁的韩林说,目前长海医院已成功研制出6种国产人造心脏瓣膜,临床与实验研究在世界上均有一定影响力,一次次回拨着患者的生命倒计时。

巨大进步不仅体现在心脏瓣膜领域。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数据显示,1995年中国在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医疗质量与可及性排名中位列第110名,2016年提升至第48名,是全球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

1978年12月,蔡用之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小女儿蔡亭忘不了父亲入党那天的情景:“他特别高兴,难得早回来了一次,跟全家分享这个好消息。父亲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平时很严肃,那天却打开了话匣子。成为共产党员是他的夙愿。”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疫病横行到可防可控,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生质的飞跃,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药学等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产生了一批达到或引领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势医疗技术,有效提升了重大疾病诊疗能力。第一支国产青霉素针剂试制成功、发现沙眼的致病原是沙眼衣原体、发现能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素、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再到发扬中医药优良传统、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使新冠肺炎救治、新冠疫苗研发在国际上处于第一方阵……中国共产党书写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健康答卷”。

在长海医院,有一片矗立着该院医学泰斗雕像的“大师林”。记者采访的当天早上,不知是谁,悄悄在每位医生雕像旁各放了一只红彤彤的苹果——这是平安康宁的美好祝福,是生命活力的永恒脉动,也是对健康中国坚实步履的见证和礼赞。(本报记者 孙亚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2月25日   第 01 版)

“来这里打卡”系列报道

【来这里打卡(47)】为“中国饭碗”铸实底座

【来这里打卡(46)】“我能凭考试上大学了!”

【来这里打卡(45)】雷锋,从未离开我们

【来这里打卡(44)】“办大赛,中国自信得很!”

【来这里打卡(43)】北京站,见证“金名片”闪亮

【来这里打卡(42)】“把‘两弹一星’精神传下去”

【来这里打卡(41)】守护好这颗“绿宝石”

【来这里打卡(40)】“蔡家崖号”开上快车道

【来这里打卡(39)】南泥湾,还是“陕北的好江南”

【来这里打卡(38)】“东方红”奔驰在广袤田野上

【来这里打卡(37)】井冈翠竹依然挺拔

【来这里打卡(36)】追赶时间,“海鸥”展翅翱翔

【来这里打卡(35)】“为人民的宪法而由衷欢呼!”

【来这里打卡(34)】造大船,开出国门去!

【来这里打卡(33)】五星红旗,飘扬在地球之巅

【来这里打卡(32)】“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来这里打卡(31)】“有路的地方就有解放车”

【来这里打卡(30)】腾飞在辽阔的天空

【来这里打卡(29)】三河村,两次“一步跨千年”

【来这里打卡(28)】光影长河映射新中国巨变

【来这里打卡(27)】黄河奔向“幸福河”

【来这里打卡(26)】“共产党让平头百姓都能学文化”

【来这里打卡(25)】“我们的第二次命是共产党给的!”

【来这里打卡(24)】羊八井石峡,天路开通幸福来

【来这里打卡(23)】为你骄傲!“万里长江第一桥”!

【来这里打卡(22)】“中国第一展”打开一扇大门

【来这里打卡(21)】“铁人精神,永远都不能丢!”

【来这里打卡(20)】石河子有了新标签

【来这里打卡(19)】火车头,带我们驶向交通强国

【来这里打卡(18)】樱桃红遍厉家寨

【来这里打卡(17)】“金珠玛米,让我们见到了光明”

【来这里打卡(16)】红色血脉,在湘西热土流淌

【来这里打卡(15)】“工业中国”奋起的缩影

【来这里打卡(14)】雄赳赳!丹东英姿更昂扬

【来这里打卡(13)】“只有共产党把淮河治好了”

【来这里打卡(12)】幸福生活“铿铿”而来

【来这里打卡(11)】三亚,椰风海韵处处春

【来这里打卡(10)】体育强国梦,从这儿开始

【来这里打卡(9)】“现在的日子,攒劲得很!”

【来这里打卡(8)】看!这颗璀璨的“丝路明珠”

【来这里打卡(7)】 “新生活就从那时候开始”

【来这里打卡(6)】功业长永,红旗自有后人擎

【来这里打卡(5)】“阿拉幸福感老浓了!”

【来这里打卡(4)】北大荒,已成货真价实的北大仓

【来这里打卡(3)】“赵光腚”们如今过得有滋有味!

【来这里打卡(2)】这张考卷,历史给出了答案

【来这里打卡(1)】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

责编:闫宇航、夏丽娟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