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年“送瘟神”的血防主战场,余江蓝田早已成了“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丽田园——

【来这里打卡(25)】“我们的第二次命是共产党给的!”

2021-06-08 05:03:34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1958年6月3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七版。

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原余江县)城区美景。余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这些人,第一次命是父母给的,第二次命是共产党给的!”站在一棵千年香樟树下,年近八旬的宋接福穿着蓝衬衫,显得特别精神。一群后生围在四周,津津有味地听他讲述。

这是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蓝田宋家村,当年“送瘟神”的主战场。作为蓝田血防的亲历者,宋接福常被当地请去给大家讲“送瘟神”的往事。

艾金贵奶奶也在旁边听得入神,她告诉记者:“我也得过血吸虫病,那时候村里好多人犯这个病,肚子胀那么大哟,好多人最后走得惨哩。‘有女莫嫁蓝田郎,头年做新娘,来年守空房’,我们这‘寡妇村’的外号就是这么来的。”

后生们听着是忆苦思甜的课,对余江那一代人却是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惨痛记忆。

血吸虫病,一种危害极大的寄生虫病,曾在中国肆虐2000多年。余江一度是血吸虫病的重灾区,“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正是余江旧貌的真实写照。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第七版刊发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毛泽东读罢这篇报道后非常高兴,夜不能寐,欣然提笔挥就不朽诗篇《七律二首·送瘟神》,诗和手稿发表在同年10月3日出版的人民日报上。

“送瘟神”的过程极为艰辛。记者在中国血防纪念馆里看到陈列着的一行行钉螺标本,钉螺不起眼,长度不足1厘米,却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消灭血吸虫病,必先消灭钉螺。

1956年,余江积极响应党中央“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在全县打响抗击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吃尽了这病的苦,当地人咬着牙、铆足劲想出许多法子:彻底改造疫区螺区环境,硬化沟渠,让农田成格、沟渠成行;调整水系,裁弯取直,“三面不见泥”,钉螺就难以生存……

“最累的时候,是挖新沟、填老沟,手拉肩挑一趟趟打来回。”弓塘村老支书吴振才指着路边稻田对记者说。提起65年前查螺灭螺的艰难,老爷子眼中含泪。经过两年连续苦战,余江率先在全国实现以县为单位消灭血吸虫病。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毛主席这诗我们都背得熟。”吴振才接过记者手里的人民日报老报样,一边反复看,一边喃喃自语:“‘第一面红旗’,光是看到这几个字就觉得好亲切哩。”

漫步蓝田,只见楼房整齐,道路干净,沟塘清澈,老人们在屋前歇晌闲聊,伢崽们在田野里撒欢,小雨初停,到处散发着青草香气。这里早已不见当年“寡妇村”的悲苦荒瘠,而是“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丽田园。

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防疫事业成就斐然,成功消除天花、丝虫病、致盲性沙眼、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有效控制了传染病流行和蔓延,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特别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同时,中国人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7.3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织就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被世卫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余江变了样,更多在外闯荡的年轻人愿意回来了,宋美蓉就是其中一个。这位刚过20岁的姑娘返乡后,帮父亲一起打理民宿生意。得益于当地对血防精神的保护和挖掘,蓝田成了乡村游新的“打卡地”。村里人吃上“旅游饭”,挣票子的门路更广。曾经杂草丛生、钉螺密布的荒野,也已变为高产稳产的良田,粮食亩产去年达到1100斤。

宋美蓉热情地拉着记者去看她家民宿。小楼很素雅,房间宽敞洁净,主人家在隔壁起灶烧晚饭,飘来阵阵菜香。“村里有几十栋民宿哩,都是统一设计装修,家家漂亮。”她说,“现在,蓝田的长寿老人多着哩!”民宿阳台上,杜鹃花开得正俏。(记者 孙亚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6月08日   第 01 版)


“来这里打卡”系列报道

【来这里打卡(24)】羊八井石峡,天路开通幸福来

【来这里打卡(23)】为你骄傲!“万里长江第一桥”!

【来这里打卡(22)】“中国第一展”打开一扇大门

【来这里打卡(21)】“铁人精神,永远都不能丢!”

【来这里打卡(20)】石河子有了新标签

【来这里打卡(19)】火车头,带我们驶向交通强国

【来这里打卡(18)】樱桃红遍厉家寨

【来这里打卡(17)】“金珠玛米,让我们见到了光明”

【来这里打卡(16)】红色血脉,在湘西热土流淌

【来这里打卡(15)】“工业中国”奋起的缩影

【来这里打卡(14)】雄赳赳!丹东英姿更昂扬

【来这里打卡(13)】“只有共产党把淮河治好了”

【来这里打卡(12)】幸福生活“铿铿”而来

【来这里打卡(11)】三亚,椰风海韵处处春

【来这里打卡(10)】体育强国梦,从这儿开始

【来这里打卡(9)】“现在的日子,攒劲得很!”

【来这里打卡(8)】看!这颗璀璨的“丝路明珠”

【来这里打卡(7)】 “新生活就从那时候开始”

【来这里打卡(6)】功业长永,红旗自有后人擎

【来这里打卡(5)】“阿拉幸福感老浓了!”

【来这里打卡(4)】北大荒,已成货真价实的北大仓

【来这里打卡(3)】“赵光腚”们如今过得有滋有味!

【来这里打卡(2)】这张考卷,历史给出了答案

【来这里打卡(1)】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

责编:陈亚楠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