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片冰冻荒原到中国最大原油生产基地,大庆油田正向着百年油田建设目标进发——

【来这里打卡(21)】“铁人精神,永远都不能丢!”

2021-05-26 05:30:19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1964年4月2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

图为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广场。
  大庆油田供图

记者赶到大庆时已是夜晚,整个城市车水马龙,万家灯火传送着温暖。很难想象,这里60多年前还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冰冻荒原。

1959年,工业油流从松基三井喷涌而出。时值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夕,油田因此取名“大庆”。次年初,一支几万人的石油会战大军从全国各地奔向莽莽荒原,打响了一场气吞山河的石油大会战。仅3年,就探明860多平方公里的特大油田,一举将新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

在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记者遇到了志愿讲解员、大庆石油会战亲历者李兴德。当年,17岁的他从吉林长春赶来参加石油会战,这一待就是一辈子。“那会儿没粮吃,大伙开荒种地,‘五把铁锹闹革命’;没房住,大伙和泥、抹墙,盖起‘干打垒’;冬天,身上结满冰溜子,俩胳膊回不过弯,就用棍子一下一下敲打。”

“不觉得苦吗?”记者问。老人摇了摇头:“只要能给国家争口气,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值。就像铁人说的,为了国家永远不贫血,我们自己的血已经备下来了,已经烧热了!”

展厅里浓缩了那个激情如火的年代。王进喜纵身一跃,用身体搅拌泥浆的影像资料,全家10口人挤住的“干打垒”复原场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壮誓言……490多幅历史照片、1170余件文献文物,丰富立体地展现了让“地球也要抖三抖”的新中国石油工人形象。

“铁人”的名号出自哪儿?一张泛黄的报纸给出了答案——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长篇通讯《大庆精神 大庆人》,文中写道:“房东老大娘提着一筐鸡蛋,到工地慰问钻井工人。她一眼看到王进喜,三脚两步跑上去,激动地说:‘进喜啊进喜,你可真是个铁人!’”从此,“铁人王进喜”传遍全国。

“这份人民日报珍贵着呢!”李兴德告诉记者,这是媒体首次向外界公开报道大庆油田。“为了保密,之前别人问俺啥工种,俺只能模糊地说是农垦职工。有了这篇报道,再介绍自己是石油工人,别提多自豪了!工作中穿的‘道道服’,结婚时都当礼服来穿。”

冰寒的荒原、低矮的“干打垒”,今天已全部消散在时间背后。记者见到的分明是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化石油城,矿区内钻塔高耸,机器轰鸣;城市里楼厦比肩,湖水环绕;抽油机星罗棋布,永不疲倦。

条件改善了,技术进步了,但以“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为内涵的铁人精神,早已熔铸进石油人的血脉,激发着一代代后继者。

在大庆油田修井107队驻扎地,有人吆喝起铁人的诗句:“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107队党支部书记穆超说:“大庆就这天气,冬季长。零下30℃,身上的泥浆冻住,胳膊腿没法伸直;夏天一擦黑,蚊子就追着人不放,张嘴都怕它飞进来。”2013年,穆超从东北石油大学毕业,在铁人精神感召下,他“放下笔杆子、扛起铁管子”,主动申请到最艰苦的作业队。

这支平均年龄33岁的队伍,承担着应急抢险的重要任务。危急关头,队员们要穿着厚重的防火服,蹚着没膝深的油水,冒着生命危险拆除井下“不定时炸弹”。前几任队长,有的吊着点滴带队奋战,有的签下“决心书”冲向生死一线。“老辈们干得了,咱年轻人咋就干不了?大伙都比着干!谁干少了、谁干慢了,那都觉着磕碜。”穆超说,“铁人精神,永远都不能丢!”

经过60多年开发建设,大庆油田已累计生产原油24.3亿吨,成为中国最大原油生产基地,全力保障着国家能源安全,并走出国门,创业海外。在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展厅内,记者看见一张油气当量规划图:到2059年即大庆油田发现100年时,年油气当量仍将保持4000万吨以上水平。一位工程师介绍,到那时,不仅新技术在石油开采中的应用比例不断提高,而且海外油气将占总产量的一半。

在大庆,铁人的影子无处不在,铁人大道、铁人中学、铁人大剧院、铁人公园……不用强调,也无需渲染,铁人精神就在大庆人的心间。采访快结束时,李兴德挺直身板,哼唱起当年大庆最流行的歌:“高举红旗去战斗,踏着铁人脚步走,雄赳赳气昂昂,泰山压顶不低头……”大庆,中国石油工业的标杆、旗帜,承载着几代人的期待和敬意,正向着百年油田的建设目标进发。(记者 张远晴 姜忠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26日   第 01 版)


“来这里打卡”系列报道

【来这里打卡(20)】石河子有了新标签

【来这里打卡(19)】火车头,带我们驶向交通强国

【来这里打卡(18)】樱桃红遍厉家寨

【来这里打卡(17)】“金珠玛米,让我们见到了光明”

【来这里打卡(16)】红色血脉,在湘西热土流淌

【来这里打卡(15)】“工业中国”奋起的缩影

【来这里打卡(14)】雄赳赳!丹东英姿更昂扬

【来这里打卡(13)】“只有共产党把淮河治好了”

【来这里打卡(12)】幸福生活“铿铿”而来

【来这里打卡(11)】三亚,椰风海韵处处春

【来这里打卡(10)】体育强国梦,从这儿开始

【来这里打卡(9)】“现在的日子,攒劲得很!”

【来这里打卡(8)】看!这颗璀璨的“丝路明珠”

【来这里打卡(7)】 “新生活就从那时候开始”

【来这里打卡(6)】功业长永,红旗自有后人擎

【来这里打卡(5)】“阿拉幸福感老浓了!”

【来这里打卡(4)】北大荒,已成货真价实的北大仓

【来这里打卡(3)】“赵光腚”们如今过得有滋有味!

【来这里打卡(2)】这张考卷,历史给出了答案

【来这里打卡(1)】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

责编:安再尔江•艾合买提、张青津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