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这里召开,“赶考”从这里出发——

【来这里打卡(2)】这张考卷,历史给出了答案

2021-04-07 05:05:10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1949年3月25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资料图片

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纪念碑。梁子栋摄(新华社发)

“大院里的梨花快开了,咱去看看!”

春光下,“中央大院”门口,游人排成长队,导游不时“爆料”。

中央大院,即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它所在的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位于滹沱河冲出太行的山口处,山清水秀,春色如画。

头天刚降春雨,空气又润又暖。恰逢周末,周边村的、县城的、石家庄的、北京的、南方的,各路游人扫码进院,或单位组织,或携家带口,或一人独游。一头白发的康俊海,家住附近马峪村,“每年都要来大院几趟”。

跟着游人,记者走进毛泽东同志旧居。果然,院里那株梨树含苞欲放。就在这个土坯平房小院里,毛泽东住了关键的10个月。梨树下、磨盘边,他谈笑间布下雄兵百万;月光里、油灯旁,他指挥三大战役,指导全国胜利,谋划新中国的样子。他办公室书桌上,烟灰缸里似乎还有余烬,日历仍停在一个特别的日子:1949年3月23日。那天早上,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即将动身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就在“进京赶考”前10天,一场历史性的会议,刚在中央大院闭幕。会场有着浓浓烟火气——中央机关大灶食堂。出毛泽东同志旧居后门,穿过老鼠岭上一条防空隧道,再往西南走一阵,就能找到。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召开。

会场正墙上,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画像,下方是两面党旗。主席台上,铺着一张虎皮,这是东北野战军战利品。一段珍贵的纪实视频显示,与会代表们穿着普通粗布棉袄,掀开帘子微笑入场。会议没摆桌签,先到先坐,有人拎小板凳来,散会后再搬回去。

1949年3月25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中共二中全会完满结束  毛泽东主席向全会作工作报告》的消息。会址现场,记者随身携带的一份当日报纸引起游客注意,纷纷过来“求合影”。有的游客发现,提到全会召开地,报道没说“西柏坡”,而是用“石家庄附近”替代。全会批准召开新政协成立联合政府,确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全党同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会址门口,涌来一拨又一拨打卡者。平山和爱志愿者协会正在搞团建,有37年党龄的康习龙带着大伙重温入党誓词。68岁的康俊海老人又出现在人群中,他从小就熟悉中央大院很多故事。那时,毛泽东教村民种水稻,朱德帮农民种地,董必武学会了纺线……康俊海的父亲分到了田,再不用给地主扛柴火。

不知谁喊了一嗓子:“咱唱首歌吧!”

“唱哪首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曲曹火星是咱平山人。《团结就是力量》,是从附近北庄唱响的。”

“总书记刚给北庄党员回信,咱唱《团结就是力量》!”

“预备,起!”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离开中央大院,穿过领袖风范雕塑园,记者来到西柏坡纪念碑前。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介绍,碑高28米,象征着新中国成立前28年的卓绝奋斗。记者注意到,碑顶有一颗硕大的五角红星,碑基上是醒目的“赶考”二字。

72年来,“赶考”成绩如何?变化最有说服力: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已经天翻地覆。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彻底告别积贫积弱颓势,开启了圆梦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中国人民,从缺吃少穿到全面小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如今,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依然保持“赶考”心态。正是在西柏坡,习近平总书记郑重表示,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

纪念碑南侧下方,是西柏坡纪念馆。广场上,“五大书记”昂首走来的雕塑最受关注。一队队游人朝雕像围拢,纷纷拍照留念。“‘赶考’圣地,来了就要打卡。”

离开西柏坡前,记者沿着岗南水库绕村漫步,发现几乎家家有汽车、户户住大房。

记者回京没几天,康彦新发来微信说,今年西柏坡的梨花开得可欢了。(记者 陈振凯 刘少华 杨俊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4月07日   第 01 版)


“来这里打卡”系列报道

【来这里打卡(1)】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

责编:陈亚楠、张荣耀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