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出第一台国产火车头“八一号”,到成为新时代的“高铁梦工厂”,中车四方一路见证——

【来这里打卡(19)】火车头,带我们驶向交通强国

2021-05-21 04:52:34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生成海报
字号:

rmrbhwb2021052101p34_b.jpg

一九五二年八月九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二版。  资料图片

rmrbhwb2021052101p40_b.jpg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研制的“复兴号”动车组飞驰在高铁线路上。  中车四方供图

黑色车身,大红车轮,车头大灯下方刻着红底白字的型号“JF2102”——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厂区里,记者终于见到了1952年问世的新中国第一台国产火车头“八一号”。

退役后的“八一号”是厂区一景。伴着五月槐花香,庞大的蒸汽锅炉车体、驾驶室顶挂着的旧式马灯、列车下面的枕木和石子,无不透着浓郁的年代感。

原四方机厂(中车四方前身)退休职工孙恩正是“八一号”的老伙伴,“你看!这是水箱,这是煤箱,蒸汽就通过这儿,带动车轮转起来……”88岁的孙老很少出门,记者将“八一号”模型带到孙老家中,他捧在手里左看右看,颤抖的手指来回抚摸,还动情地将脸贴了上去。

“那真是高兴啊!”忆及“八一号”下线的情景,孙恩正激动起来。69年前,四方机厂接到任务要造蒸汽机车,19岁的孙恩正参与了这项光荣任务。“厂里一直是维修机车,造机车还是头一回。我们都说,要争气,造出一台蒸汽机车!”

确实,自1881年中国建成第一条铁路,直到1952年,在华夏大地上奔跑的火车机车,没有一台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1949年,全中国可统计的机车有4069台,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被外国记者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

造机车,不懂怎么办?只能自己学习、摸索,不断试验、改进。

孙恩正记得,机车配气系统里有一种叫月牙板的零部件,机车跑得快不快,就看它了。由于技术水平低,起初造出的月牙板总是很快被磨坏。后来才知道,月牙板得用特种钢材,需要进行表面渗碳处理,达到一定硬度。厂里缺乏完备的化验室,化学药品也不多,老工人丁学文白天去商店询问化学药品的含碳情况,晚上让孩子给他读化学书,经过上千次的反复试验,最终造出了质量达标的月牙板。

凭着这股子精气神和钻研劲儿,仅仅3个月,他们研制出大大小小上万个机车零件!1952年8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报道《新中国第一台国产火车头“八一号”》,文中描写了7月26日傍晚的场景——将近七点半钟,试车的人们回来了,有一位乘务员不等机车到厂,就跳下车来向大家高呼:“跑得很好!”车上车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欢呼着“我们胜利了!”

“八一号”的汽笛声,结束了中国人不能自行制造机车的历史。在大江南北奔驰了40年,“八一号”于1992年退役。如今,蒸汽机车早已远去,高速动车组疾驶而来。中车四方已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核心研制基地,形成世界领先的研发创新能力,实现了从“跟随”到“领跑”的腾跃。中国首列设计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首列“复兴号”动车组、首列城际动车组均诞生于此。从这里驶出的轨道列车,出口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

在离“八一号”几百米远的调试车间,记者看到崭新的“复兴号”动车组正进行调试。驾驶室里的工人用手指轻点几下屏幕,就启动了全列车厢空调调节、车门开关等功能,现代科技太有魔力了!

中车四方交车线上,一列列高速动车组犹如巨龙般整齐排布,蓄势待发。“最快每4天就有3列动车组下线,很多人管我们这儿叫新时代‘高铁梦工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在厂里,记者还看到了刚参展归来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去年6月,这台样车成功试跑,媒体形容为“贴地飞行”。“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能填补高铁和航空运输之间的速度空白,满足不同人群出行需求,助力交通强国建设。”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对记者说,目前工程样车已完成编组,在做调试,预计年内下线。

“国家强大了,早年老师傅们摸索着造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喽。”孙恩正感慨道,“‘八一号’时速80公里,现在坐上‘复兴号’,时速350公里,以后还有更快的高速磁浮,谁能不竖大拇指!”

本报记者 叶 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21日   第 01 版)


“来这里打卡”系列报道

【来这里打卡(18)】樱桃红遍厉家寨

【来这里打卡(17)】“金珠玛米,让我们见到了光明”

【来这里打卡(16)】红色血脉,在湘西热土流淌

【来这里打卡(15)】“工业中国”奋起的缩影

【来这里打卡(14)】雄赳赳!丹东英姿更昂扬

【来这里打卡(13)】“只有共产党把淮河治好了”

【来这里打卡(12)】幸福生活“铿铿”而来

【来这里打卡(11)】三亚,椰风海韵处处春

【来这里打卡(10)】体育强国梦,从这儿开始

【来这里打卡(9)】“现在的日子,攒劲得很!”

【来这里打卡(8)】看!这颗璀璨的“丝路明珠”

【来这里打卡(7)】 “新生活就从那时候开始”

【来这里打卡(6)】功业长永,红旗自有后人擎

【来这里打卡(5)】“阿拉幸福感老浓了!”

【来这里打卡(4)】北大荒,已成货真价实的北大仓

【来这里打卡(3)】“赵光腚”们如今过得有滋有味!

【来这里打卡(2)】这张考卷,历史给出了答案

【来这里打卡(1)】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

责编:王西洛、张荣耀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