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认为,未来亚洲的一体化进程正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去年的报告中关于亚洲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在今年的报告中似乎正变得更加现实,曾经的“亚洲奇迹”似乎光环正在变得暗淡。
2013年,亚洲商品贸易增速与全球平均增速持平,其中出口增速为2.4%,只略高于2012年2.1%的增速。相比之下,亚洲进口的变现更加令人担忧,进口额在全球所占比重仍维持在2008年的水平。此外,亚洲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也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
种种迹象显示,亚洲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也正在放缓。在金融领域,亚洲主要经济体的金融开放度在2013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亚洲内部金融市场规模较小,对美国和欧盟等外部金融中介的依赖程度较高。亚洲在贸易一体化进程和全球生产体系中正面临更加突出的挑战。2013年,亚洲对自身的贸易依存度由2012年的历史最高水平59.49%降至53.01%。在经历了2000年以来的高速增长后,亚洲中间品贸易似乎进入了低增长阶段。2013年,亚洲中间品贸易的增长率为7%,较2012年的3%有所提高。亚洲内部的中间品贸易最能反映亚洲内部国际生产网络的发展,2011年亚洲内部中间品贸易的增长率为7%,2012年为8%,2013年下降为5%,反映出亚洲区域内中间品贸易缺少持续增长的动力。亚洲在全球价值链中间品贸易上对区域内的依存度由2012年的61.1%降至60.1%,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中国的处境只是相对有利,由于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过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国的中间产品贸易,中国作为“亚洲工厂”中心的地位在2011到20113年间得到进一步加强。
长期以来,由于市场潜力巨大,亚洲一直是吸引全球外资流入的主要目的地。然而,近期亚洲在吸引外资方面的表现是令人失望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吸收外资流入的速度显著加快,2008年亚洲吸引外资占全球比重为27%,2011年达到31.1%,2012年达到37.7%,为历史最高点。到2013年这一趋势似乎不复存在,亚洲的外资流入占全球比重下降为34.8%。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东盟国家与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表现出类似的特征。两者均在金融危机后经历了外资大量涌入。2008到2012年,东盟国家吸收的外资增长了约三倍,占全球外资流入的比重由2.8%增至2012年的8.8%;中国吸引的外资流入占比则由6%增长为2012年的9.1%。2013年,东盟国家和中国的外资流入占比分别下降至8.6%和8.9%。
对外直接投资是亚洲地区为数不多有亮眼表现的领域。2013年,亚洲对外直接投资额增长了7.9%,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4.8%。中国是这一领域中的“超级明星”。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速达到15%,并且这一增长趋势延续到2014年,全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030亿美元,增速为14.1%。
区域内和区域间贸易增速的放缓和亚洲国际生产网络上存在的风险是亚洲经济体面临的最主要的两个挑战。亚洲出口增速放缓的同时,进口的表现则更加令人失望。传统的亚洲贸易模式对美国和欧盟市场需求存在很强的依赖,如果这一需求永久性的放缓,亚洲一体化生产网络,或者说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必将经历重大的重组。因此,亚洲国家需要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
考虑到亚洲国家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应对挑战的一个关键性的对策将是扩张亚洲内部市场。亚洲区域内市场特别是最终品市场的规模仍较小。尽管亚洲内贸易在亚洲全部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了50%,但亚洲内部贸易中,中间品贸易占比43%,最终品贸易占比仅在50%左右。如果能够扩张市场规模,更多的中间投入和最终品将由发达国家市场转入本地区,亚洲可能获得新的增长动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亚洲的政策制定者们应协同合作,降低贸易壁垒。
亚洲的分工生产网络是亚洲经济体乃至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资产,对于这一生产体系的稳定性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过去几年本《报告》主要关注生产领域的政策以确保价值链的顺利运转,例如降低中间品关税、投资和服务领域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竞争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事实上,对于影响需求方面的同样需要予以关注。许多亚洲国家中仍然对最终品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一些国家的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如果能将贸易壁垒降至合理的水平,全球价值链产品将获得新的市场,也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选择接近消费市场的地方进行生产。相信亚洲在这一芳年可以大有作为。
责编:赵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