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依托“一带一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5-03-20 15:03:21来源:中国环境报 分享:
字号:

1623043192-0.jpg

图片来自网络

编者按

“一带一路”是国家主席习近平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提出来的,对密切区域经贸关系,深化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维护周边环境,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空间,有着重大意义。

即将于3月底举行的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将发布“一带一路”实施方案,涉及铁路、公路、能源等几百项重大工程。依托 “一带一路”建设,我国中西部地区将迎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机遇期。

“一带一路”的提出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这一战略构想最早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10月分别提出的。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倡议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近平访问印尼期间,又提出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覆盖总人口约44亿人,占全球人口比例约六成,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约三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覆盖我国西北和中亚以及东欧各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着眼于东盟,辐射南亚和周边国家,是在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双方乃至本地区人民的福祉而提出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的内涵

“一带一路”以开放包容、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古丝绸之路精神为基础,以“开放、包容、互利和共营”的现代内涵为核心。

第一,开放。这是古丝绸之路的基本精神,也是新时期“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进一步释放内陆开放潜力、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以及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需要。“一带一路”建设,没有封闭性,更没有排他性。

第二,包容。这是区别于其他合作组织或机制的典型特征。一方面,参与方的多元化,即有别于其他合作机制,不针对第三方,不搞封闭性集团,只要是有意愿参与的国家或地区均没有门槛要求,皆可自愿成为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另一方面,合作方式的多样化,“一带一路”没有严格统一的参与规则,各方围绕扩大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需要,可采用双边或多边、本区域或跨区域、金融或贸易等多样化、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方式。

第三,互利。这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动力。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一项区域合作构想,只有真正实现互利共赢才能具有持久活力和广阔前景。

第四,共营。这是保障“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等互联互通的具体机制化安排,还是实现方式、合作内容、阶段目标等,都需要各方共同商议、共同参与、共同营建、共同受益,使之成为 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乃至命运共同体。

建设的主体任务和目标

第一,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

第二,加强道路联通。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

第三,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加强货币流通。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

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对西部生态环保有何意义?

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重点指出中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生产要素成本低、市场发展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在优化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不断推动东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因此,西部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前提下,厘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内在关系,以生态净产出(即“绿色GDP”)为目标,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转变,保持生态环境和谐稳定与平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当前,中央明确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战略方针,为西部地区转变资源开发方式提供了契机。一方面,通过扩大向西开放,使中西部地区与中亚、南亚、西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得以加强;另一方面,带动欧亚大陆区域内的经济合作,充分调动区域内能源、矿产、旅游、文化、工业和农业资源,实现区域内国家产业合理布局、互相补充、共同繁荣。

如何保障西部资源开发?

我国目前已探明的自然资源有一半以上分布在西部地区,因此资源优势是西部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但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各利益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得现行制度安排不能充分反映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如,西部省区提供的能源、原材料等产品附加值低,随着对初级产品需求的不断下降,使得西部地区资源优势难以转换为经济优势。同时,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是在地区经济基础极端薄弱的情况下起步的,如片面追求经济速度与规模,而实施非保护性开发,将会使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建立起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体系,导致地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低,资源开发效益差。

专家建议,依托“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地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既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各区域的利益;既要考虑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也要重视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影响,把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研究制定科学的矿产资源开发规划,把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借鉴国外的资源开发经验,建设政府、企业和矿区居民共同参与收益分配的组织机制,通过立法维护矿区居民的环境权和生存权;通过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由资源开发者和资源使用受益者对受到环境影响的居民进行补偿,使利益主体的利益得到合理保护。

知识堂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古代文明之路。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首次开拓丝绸之路,被称为“凿空之旅”。但西汉末年在匈奴的袭扰下,丝绸之路中断。公元73年,东汉班超重新打通隔绝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线路首次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

自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丝绸、皮毛、玉石、珠宝、香料等领域的商品交换不断繁荣,文化、宗教等人文交流也日益活跃,不仅成为亚欧国家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这条东西大通道誉为“丝绸之路”。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专著《丝路》。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认可。

从时间上看,古代丝绸之路,跨越2000多年,历经中国历史先秦、汉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从地理类型来看,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早在秦汉时期,中国与马来半岛等地就有交往。唐代以后,来往更加密切,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

责编:孙蒙

关键词:丝绸之路,合作,一路,地区,一带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