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电 题: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发展成果惠及群众——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形势述评之五
新华社记者 钱春弦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加大民生投入,让群众不断增加获得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深厚的民众基础。
真金白银保民生、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真金白银投入是硬道理。今年前7个月,全国税收收入仅增长4.5%,增速为2010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财政支出同比增幅却在两位数以上。教育支出增长1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1.4%;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增长19.2%。
安居是民生之本。住有所居,事关民生。2015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计划新开工740万套(其中各类棚改580万套),基本建成480万套。截至8月底,已开工598万套,基本建成506万套,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80%和105%;完成投资9200亿元。其中棚改开工452万套,占年度目标任务580万套的78%。
既要安居,更要乐业。分7批取消和下放632项行政审批事项,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每天有1万多家新企业注册成立。1至7月,我国城镇新增就业84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八成以上。
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民心基础。一系列重大民生工程正形成的巨大经济效益,就是最好证明。
据预测,2015年实现580万户棚户区改造,按每户50平方米推算,至少可以拉动5800亿元以上投资,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棚户区的改造力度,将使棚户区改造投资对房地产投资的拉动增加2.29个百分点,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增加0.43个百分点,对GDP的拉动增加0.21个百分点。
补短板、兜底线,找差距、推并轨
民间疾苦声,枝叶最关情。
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以此为核心,建立起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体系,才能把改革红利真正送到最基层。经济数据要看总量、看人均,更要看具体的家庭和个人。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8844元。
改善民生、惠及群众,一定要补短板、兜底线。要落实六字方针:提低、扩中、控高。国家加大了结构性减税力度、上调社保待遇标准、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增加了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推动个人所得税改革。
改善民生、惠及群众,还要补差距、推并轨。国家全面推动新农保、城居保“并轨”,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制度“并轨”,彰显制度公平。修订后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正式实施,失业登记将不再有户籍之分。
公平要从源头讲,差距要从源头消,不能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教育部等发布《关于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若干意见》,将贷款最长期限从14年延长至20年,还本宽限期从2年延长至3年,学生在读期间贷款利息由财政全额补贴。建立还款救助机制,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等借款学生可申请代偿应还本息。
为破解城乡二元化格局命题,户籍管理制改革正破冰前行。通过考试招生改革,缩小区域及城乡入学机会差距,接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让更多农村孩子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
保民生惠群众、让老百姓说了算
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就业是民生,创业也是。6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增添企业活力,拓展发展新天地。
只有打通亿万普通人创新创业的“任督”二脉,才能以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创造新就业,从而提高家庭收入,使民生改善获得持久动力。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将目前的小额担保贷款调整为创业担保贷款,贷款最高额度由过去的5万元、8万元、10万元不等,统一为10万元。
一系列政策出台,正实实在在激发创新热情和活力。2015年,新毕业大学生创业比例同比增长近100%,返乡农民工创业人数同比增长3.1%。新登记注册企业的快速增长,也带来新的创业就业热潮,有效带动了新增就业和居民增收。
8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发挥旅游扶贫优势,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三年内引导和支持百万名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实现自主创业。
获得感是实是虚,百姓说了算。据报道,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选取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20个省(区、市)的10100个城镇棚户区,开展城镇棚户区改造群众满意度调查。从8月12日公布的调查结果来看,棚户区居民对棚户区改造政策满意度很高,达到九成以上。
责编:王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