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46)】钟扬进藏

2021-05-08 04:59:32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生物家底’?一定要设法弄清楚。”2001年第一次赴西藏对口支援时,望着窗外的皑皑雪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暗暗下定决心。

他知道,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这里有超过全国1/3的植物物种,却从来没有人进行过盘点和采集。这位教授自此扎根高原,与雪域种子结缘。

每份种子样本,要收集5000颗种子。按照采集标准,不能在一个地方收集了事,每走50公里,才能采一个样,而一个地方的两棵取样植物,至少相隔20米。为了采集更多更优质种子,钟扬和学生们星夜兼程,一年至少行走3万公里。在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悬崖边,在冰川退化后裸露的岩石丛中,钟扬留给学生们的,永远是穿着熟悉的登山服、褪色的牛仔裤的背影。

野外科考,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有的事。高原反应常常使钟扬面色乌青、嘴唇发紫。可每当采集到优质的新种子,学生们会听见钟老师沙哑的声音中透着无比的激动:“找到了!找到了!”

经年累月高原工作,钟扬的身体频发警报:心脏肥大、血管脆弱,每分钟心跳只有40多下。2015年5月,钟扬突发脑溢血。从死神手里抢救回来后,医生给他定下3条“铁律”:一是戒酒,二是吃药,三是绝不可再去西藏。

“我戒得了酒,戒不了进藏。”离开ICU刚半年,钟扬又进藏了。

3小时,是他每天的睡眠时间;6200米,是他为采集种子攀登过的高度;50多万公里,是他在青藏高原跋山涉水的距离;4000多万颗,是他与团队收集的种子数量……

再给他10年,他就能把西藏的人才梯队真正带起来。可惜,2017年9月25日凌晨,钟杨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生命永远定格在53岁。

16年援藏,钟扬早已成了“一粒种子”——共培养了6名博士、8名硕士,帮助西藏大学建立起植物学研究“地方队”。学生们说:“钟老师并没有走。他留下的每一粒种子,都已生根发芽。”(记者 叶子 陈振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08日   第 01 版)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系列报道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45)】诚信之约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44)】无悔的沉默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43)】这个保安有点儿牛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42)】“‘十二’永远是咱的家人”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41)】东海边,有群姑娘叫“海霞”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40)】“手心手背都是肉!”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9)】夏森的“华服”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8)】“青稞博士”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7)】袁占彪的二次选择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6)】父女接力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5)】“我正陪你回家!”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4)】新疆有个“瓜奶奶”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3)】“只要奋斗日子就不会差!”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2)】草原额吉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1)】“这是李保国在笑呢!”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0)】警报器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9)】英雄拉齐尼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8)】溜索不见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7)】一诺千金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6)】“我们一起干!”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5)】“你瞧俺这好家风!”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4)】“买断”外公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3)】特殊旅客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2)】诚信奶奶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1)】127本“存折”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0)】泡菜传奇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9)】“春运母亲”,找到你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8)】尕老汉种树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7)】眼睛长在心里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6)】父亲的心思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5)】爱情天梯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4】110面五星红旗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3)】“义马”引出的故事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2)】10万颗红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1)】1元厨房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0)】李子走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9)】“人家老张做得对啊!”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8)】这个温暖的家!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7)】雷锋存折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6)】不一样的脚步声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峡谷里那盏灯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4)】六老汉治沙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中国石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就是啃,也要啃出一条路”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接力“兰小草”

责编:陈亚楠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