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保国在笑呢!”(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1))

2021-03-17 05:20:12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生成海报
字号:

1996年秋,一场洪水将河北内丘县侯家庄乡岗底村的200多亩田冲了个精光。太行山里,田就是命啊!这可咋办?村支书杨双牛愁得直掉泪。

灾后,村里来了一支“灾后水土流失评估”专家组。散会后,杨双牛收到一个纸条,上面写着:“需要果树管理技术,我可以帮忙。”纸条背后留了电话。

走投无路的杨双牛试着打了打。没过几天,一个中年男人带着老婆来到村里,听说是从保定坐长途汽车来的,倒了好几次车。来人叫李保国,是河北农大的教授。

说是教授,看起来跟庄户人没两样:皮肤黝黑,配着胡子,笑起来总一副憨厚样。村民说,这教授看着很土,不是个讲究人。

李保国住下了。他腰里总别着钢锯和一把大剪刀,问啥教啥,啥也吃,啥也干。

来岗底之前,李保国已经跟这石头多、土层薄、不涵水、水旱频发的太行山打了15年交道,琢磨的就是怎么让种不活、不养人的山变个脾性。

村场本就有果树,但疏于管理,挂果稀疏不说吧还没个正形。李保国给村民人手发了一本小册子,里头是他自己编写的128道苹果标准化生产管理工序。

他拿数万元科研经费买了20万个纸袋,手把手教村民套袋。当时一斤苹果才卖1块来钱,纸袋成本每个就要两毛四。划算吗?农民将信将疑。可等到果熟,没套袋的卖不上价,套袋的五六两的每个卖10元……

这下,村民都服了。岗底村富了,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岗山庄”。

不止岗底,过去30年,前南峪、葫芦峪、狐子沟……一个个光听名字就知道是山沟沟里的穷村,硬是在李保国带领下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老山人”李保国的微信群,名字常是“岗底苹果群”“前南峪板栗群”“绿岭核桃群”……手机里的电话号码,一大半都是农民。一年里有200多天,他都泡在太行山角角落落。

李保国说,这辈子最“过瘾”的,是把自己变成了农民,也把农民变成了自己,变成了技术的行家里手。

而今,“富岗苹果”在太行山区369个村,种植面积达到5.8万亩,年产量超1亿公斤,7万多村民因此脱贫致富。李保国摸索出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带动邢台市荒岗丘陵区种植薄皮核桃60万亩,年产值超20亿元。

2016年4月10日,李保国因心脏病突发离世,享年58岁。他走后,上万名村民自发举行悼念仪式,他的骨灰被太行山区不同地方的老乡们带走安葬。

现在,春天一到,太行山区沟沟峁峁的各种果树就开成了花海,人们说:“这是李保国在笑呢!”

本报记者 申孟哲《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3月17日   第 01 版)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0)】警报器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9)】英雄拉齐尼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8)】溜索不见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7)】一诺千金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6)】“我们一起干!”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5)】“你瞧俺这好家风!”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4)】“买断”外公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3)】特殊旅客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2)】诚信奶奶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1)】127本“存折”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0)】泡菜传奇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9)】“春运母亲”,找到你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8)】尕老汉种树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7)】眼睛长在心里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6)】父亲的心思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5)】爱情天梯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4】110面五星红旗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3)】“义马”引出的故事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2)】10万颗红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1)】1元厨房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0)】李子走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9)】“人家老张做得对啊!”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8)】这个温暖的家!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7)】雷锋存折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6)】不一样的脚步声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峡谷里那盏灯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4)】六老汉治沙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中国石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就是啃,也要啃出一条路”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接力“兰小草”

责编:王西洛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