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个“瓜奶奶”(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4))

2021-03-22 06:05:59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生成海报
字号:

春分刚过,新疆若羌县“三海瓜园”的三万多亩瓜田又是一派忙碌景象!今年,这里将种植“黄萌脆”“金皇后”“黄醉仙”等6个甜瓜新品种。而这些新品种,均由年过九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培育。

吴明珠,1930年1月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至中央农村工作部,但她“软磨硬缠”要求到新疆吐鲁番地区工作。她是新疆甜瓜育种事业的开创者,被誉为“哈密瓜之母”。维吾尔族群众亲切地称她“瓜奶奶”。

吐鲁番是著名的瓜果之乡。然而,物竞天择,任何一个品种,如果不进行提纯复壮,最终都会退化,甚至灭绝。为摸清家底,她走遍了全地区300多个生产队。从此,吐鲁番的甜瓜有了基本档案。

民间栽培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推动品种改良的好方法。但是,对已经习惯了传统种植模式的瓜农来说,乍然用新方法,一时难以接受。怎么办?吴明珠决定:示范开路。

在鄯善县城郊大队的一片沼泽地里,吴明珠亲自开了3亩荒地,用科学方法管理瓜田。秋天来了,瓜地被踩出了一条小径。参观的人们纷纷夸赞她的瓜好吃,科学种田“亚克西(好)”……

“园艺工作者是塑造新生命的艺术家。”这是吴明珠常说的一句话。她把育瓜水平推向一个又一个更高的境界,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育种创新体系。

从1955年进疆到现在,吴明珠在新疆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从南国水乡来到瀚海大漠,吴明珠不知经受了多少生活的考验!在她的心中,除了瓜,一切都很淡:1983年,好不容易盼来了首次评职称。最有资格申报的她,却没有报送申请材料。别人问她为什么,她淡然说,正赶上给瓜授粉,不能为了职称而误了农时。有人说,她种瓜成精了!一块地,只要她打眼一看,就知道种什么品种的瓜合适。还有人说,瓜生病了,你只要在电话里把情况跟她说上几句,她就能马上开出“灵丹妙药”。

不过,她也有遗憾。采访中,她告诉笔者:“我这一生,最对不起丈夫。”吴明珠的丈夫杨其佑,和后来成为育种专家的袁隆平一样,都是她的大学同学。为了支持吴明珠的工作,研究生毕业后,杨其佑放弃了留校当助教的机会,调到鄯善县农技站工作。为吴明珠,他献出了全部的爱。白天再累,回家一有空就为吴明珠摘录资料。有时,还走几十公里路去帮吴明珠授粉。在生活上,对吴明珠的关爱更是无微不至……

杨其佑去世时,才57岁!

吴明珠说,奉献这两个字,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援疆知识分子的心声和共同精神。她说:“这种精神,今天这个时代,同样需要!”(吴 楠)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3月22日   第 01 版)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3)】“只要奋斗日子就不会差!”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2)】草原额吉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1)】“这是李保国在笑呢!”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0)】警报器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9)】英雄拉齐尼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8)】溜索不见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7)】一诺千金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6)】“我们一起干!”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5)】“你瞧俺这好家风!”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4)】“买断”外公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3)】特殊旅客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2)】诚信奶奶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1)】127本“存折”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0)】泡菜传奇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9)】“春运母亲”,找到你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8)】尕老汉种树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7)】眼睛长在心里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6)】父亲的心思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5)】爱情天梯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4】110面五星红旗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3)】“义马”引出的故事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2)】10万颗红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1)】1元厨房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0)】李子走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9)】“人家老张做得对啊!”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8)】这个温暖的家!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7)】雷锋存折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6)】不一样的脚步声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峡谷里那盏灯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4)】六老汉治沙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3)】中国石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2)】“就是啃,也要啃出一条路”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1】接力“兰小草”

责编:安再尔江•艾合买提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