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年轻大夫敢为百岁老人开刀 高票当选上海杰出青年

2015-05-04 09:34:05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
字号: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苏佳灿医生的出名,倒不是因为他有多么顶尖的开刀技术或者多么超前沿的学术成果,而是因为“胆子大”。这个年轻的创伤科大夫,竟然敢给105岁高龄的骨折老人做手术。

  给高龄老人做手术,这在如今的医疗界,是医生的一大禁忌,因为其风险太大,弄不好主刀医生就会惹祸上身,被病人家属告上法庭,甚至被打骂一顿。在上海的医疗界,苏佳灿这个浑身透着一股子“傻气”的大夫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从不拒绝任何一个风险极高、极有可能被病人家属“缠上”的手术,却从没有哪个病人因为手术效果不佳,而找他算账。

  他的存在,在笼罩着紧张气氛的医患关系现实之中,就好比一朵出现在雾霾天气中的白云,给好天气带来盼头。2014年年底,在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的评比现场,苏佳灿凭借一颗“医者仁心”,高票当选。

  一名评委忍不住发问,“你不怕老人一家几十口人来找你算账吗?”

  高龄老人的“福音”

  对于高龄老人来说,“摔跤”是威胁他们生命安全的一大杀手。倒不是摔一跤会碰到头还是别的什么关键部位,而是摔跤以后没有医院敢收治。

  15年前,苏佳灿90岁高龄的奶奶就是因为髋骨骨折离世的。那时,没有一家医院愿意收治老人,最终在半年后,苏的奶奶离世了。

  很多人认为骨折是很常见的事情,没什么大不了。但实际上,有研究显示,股骨颈、髋骨和脊柱这3种骨折,对高龄的、身患各种慢性病的老年人来说,致残率很高,老人的死亡率也很高。

  尤其是髋部骨折,曾有研究称,这种骨折对老年人造成的死亡率能高达40%,5年的存活率只有20%。因此,髋骨骨折被称为老年人的“最后一劫”,部分老年人在发生髋骨骨折后,健康状况急转直下,只能长期卧床,甚至在1年内导致死亡。

  苏佳灿说,对于高龄老人的髋部骨折,放弃手术就等于放弃生的希望。2014年,当一位105岁的患者被家人送到苏佳灿面前时,他作了一个在其他医生看来不可思议的决定——坚决动员家属同意做手术。

  他告诉记者,自己手术后也感到有些后怕,“万一有什么闪失,怎么跟她一个五代同堂的大家庭交待”。但如果不手术,老人可能会就此卧床不起。他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如果当年能找到一个愿意为她开刀的医生,如果手术顺利,活到今天,也刚好105岁,“能救为什么不救?”

  苏佳灿收治高龄病人的一个诀窍是,每次手术前,都与老人膝下一大家子人一起开个座谈会。把相关科室的专家和病人家属聚到一起,讲解手术的全过程和风险。在得到全家人同意的情况下,苏佳灿才进行手术。

  他的门诊,每周会有一二十个高龄骨折病人“造访”,苏佳灿的原则是,能手术的一定尽量手术治疗。就在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他要为一个80多岁的骨折老人进行手术。这个老人骨折后已经在上海各大医院辗转了3个多月,他的四个子女一路哭着找到苏佳灿的门诊。

  “医生和病人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我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不应该闹矛盾。”苏佳灿的父亲,是福建南安一个知名的中医;苏佳灿的儿子,从小听他讲医学PPT长大,未来或许也将成为一名医生,“做医生挺好”。

  钻研保住病人肢体的方法

  “胆大”的苏佳灿总是接治那些病情极危重的病人。这一点也不像是一个“聪明人”的所作所为。

  他曾接治过一个病情称得上“惊悚”的病人——在一起交通事故中,一根钢筋从一个28岁的小伙子的右腹股沟中部戳入,自右侧臀部肛门旁穿出。小伙子被从江苏盐城一路开车送到上海,300多公里路上,沿途没有一家医院敢接诊。这个小伙子3次被送进医院手术室,又被原封不动地抬出来3次——所有医生都因为风险太高而取消了手术。

  在上海,刚刚博士毕业留院工作不久的苏佳灿以住院总医生的身份收治了这个病人。他组织了全院会诊,提前推演了各种危险和防范措施,10多个小时后,患者体内一段近1米的钢筋被完整取出。

  他不怕麻烦,钻研了一套损毁伤治疗技术,运用这个方法,能较好地保存下损毁伤患者的肢体,而不是截肢。

  苏佳灿记得那个宝钢公司送来的小伙子。小伙子在清点库房钢锭时被滑落下来的两吨重钢锭砸伤,右小腿以下稀烂。一般情况下,这种严重的损毁伤,截肢是最佳解决方案,对医生而言,只须30分钟就能完成工作。

  但看着小伙子身边挺着大肚子的妻子和满头白发的父亲时,苏佳灿心想,还是“保肢”吧。“保肢”的意思是,苏佳灿要联合多个科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为患者进行术后肢体修复、术后康复等服务,且未必能成功。

  这种付出,在宝钢小伙身上,用了整整半年——他的腿不仅保住了,而且还不需要安装假肢,能用原本损毁的下肢自由行走。如今,这个小伙子每年要来看两次苏佳灿的门诊,“没什么事,就是来让你看看,我走得可好了”。

  这个小伙子不知道,他是苏佳灿在损毁伤研究领域抢救的第一个成功案例。此后,还有很多损毁伤患者在苏佳灿的帮助下,保住了肢体。

  制作老百姓用得起的骨科耗材

  有趣的是,苏佳灿这个医学博士,竟然在自己评上副教授后,跑到华东理工大学去当材料科学的博士后。这种选择再次令同行大跌眼镜。

  就连他的爱人都想不通:“好好一个医生,去学什么材料学?看病都忙不过来,还去读闲书?”苏佳灿要读的,不是“闲书”。他是去“圆梦”的——要制作出适合中国国情、符合老百姓经济承受能力的生物植骨材料。多年的骨外科、创伤科经验,让他对目前的生物材料性能和价格颇为熟悉。很多百姓用不起进口的骨科耗材,但在骨科,除了进口货,啥也没有,“我想发明便宜的骨科耗材”。

  过去6年,苏佳灿坚持往返于上海东北角的长海医院和西南角的华东理工大学,目的就是研究骨科耗材。如今,苏佳灿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经成为国内医用材料领域崭露头角的生力军,不仅在去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殊荣,还与韩国、美国和以色列的专家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4月25日,他以大会主席的身份主持召开了首届国际创伤与生物材料转化医学高峰论坛。

  目前,苏佳灿领衔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有17项,经费共计800多万元。可他最早的科研项目,是10多年前在博士毕业前就撰写的《人体骨骼数字模型仿真学》书稿,并构建了国内第一个人体骨骼数字模型库。那时,他想要用计算机来设计模拟人体骨骼,并希望藉此制作替代人体骨骼的新材料,“但那会儿经费不够,没坚持下来”。

  现在,3D打印技术的出现,让苏佳灿又捡回了以前的研究。他有一个异想天开的想法,用自己研制的骨科材料“打印”出与人体骨骼高度吻合的替代骨骼,这将为骨骼创伤患者带来新的“福音”。

责编:赵雪晨

关键词:苏佳灿,大夫,票当选,福音,保肢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