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小南门河边
《女儿对护士说:我闷死了妈妈》追踪
闷死母亲的女儿昨天凌晨自杀
记者 杨丽 甘凌峰
温州市区小南门河。昨天凌晨,闷死老太太的女儿在这里结束了悲苦的一生。
0:30,鹿城警方接到老太太外孙打来的电话,他说母亲留了张纸条,他觉得不对劲。
民警和她儿子一路寻找,最后在河里发现了她,凌晨一两点钟,救护车紧急将她送往医院,但救不过来了。
她只给孩子留下了一张寥寥几个字的纸条,大意是:妈妈在河里。
这是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一句话。
我们终将会面临这样的问题
早上听到这个消息,心再次被揪住。
一个月前,当我听到这个悲剧时,一直犹豫要不要报道。
当初,隐约的心里只有难过,对没见过的她有种莫名的同情,我想知道背后的隐情。
采访时,当真相一点点拨开,内心却开始煎熬,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报道这样一个悲剧?
采访过的每个人,包括我自己,都联想到了自己家的老人。我们的父母正在日益衰老,我们终将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何照顾他们?如何让他们有尊严地告别这个世界?(详见本报昨日报道)
同时,我也希望报道出来后,能对她有些小小的帮助,来自亲友的、社会的、政府职能部门的,我想着,等过段时间,我帮她介绍一份工作,等过段时间,再去看看她……
“我堵得慌”,早上告诉我她去世消息的人说。
邻居:母女俩都解脱了
老太太一家住在温州老城区,40多平方米的房子。这是栋20来年的安置房,大概10年前,他们从拆迁户手里买来。
张大妈就住在他们楼下,“母女俩都解脱了”,听到噩耗,她不断重复着这句话。
“她日子过得苦啊!”张大妈说,有一年夏天,她去拿电费单,看到老太太家一个月的电费才3块钱。父母先后中风、瘫痪,整个家全靠女儿一个人撑着。四五年前,她曾在幼儿园当阿姨,但母亲瘫痪后,为了照顾母亲,她只能偶尔抽时间出去打打零工。
“不知道她怎么熬过来的。”张大妈说,她1米6出头的个子,但只有80多斤。“以前她爸中风,又想下楼活动,她就这么半背半扶地把她爸从6楼弄下来,真怕她摔倒。”
编辑部同事说,他八九十岁的外公外婆也都躺在床上靠人照料,幸好孩子多,兄弟姐妹每半个月一轮,“我们照顾十天半月还好,她爸爸中风6年,接着妈妈瘫痪4年,这么久,一个人撑下去真的太艰难了。”
昨天很多网友都对她表示了理解、同情,“我奶奶瘫痪了10年,快去世时,是那么痛苦,肚子饿得要命,但就是吃不下东西,到最后,每一次呼吸都是那么痛苦……”
我很想转告她,让她心里好受些,但很遗憾,没有机会了。
之前采访的时候,我走到他们家楼下,却止步了,不敢上去,我怕我的出现会给她带来困扰、压力。
昨天傍晚,我再次到了那个小区,还是始终无法让自己去敲那扇铁门。
根据去过他们家几次的社区主任描述,我大致可以想象出铁门背后那逼仄空间里的一切。
孩子的房间,一张床;老太太和女儿的房间,两张小床,其中一张铁床是老太太生前睡的,她躺了四年多;煤气灶、不太光洁的小桌、破旧的小冰箱、小电视机,除此之外,几近家徒四壁。像这样的家庭,我想,在温州应该不多了吧。
这个家 就剩下她儿子了
她走后,这个家就剩下她儿子了。
昨天一天,社区干部想去慰问他,但联系不上。“他从小就跟着妈妈和外公外婆一起,外婆去世,如今妈妈再走,他受得了吗?”
他才20多岁。张大妈说,他平时待人挺热情,每次在楼道里碰到邻居,都会叔叔阿姨地打招呼。他也很孝顺,去年,张大妈曾听到他和母亲“吵架”,原因是菜吃了好几天,都坏了,妈妈舍不得倒掉,儿子带着哭腔:“妈,我求求你,别吃了好不好?”
前几天,我跟他联系过,听得出,这位90后懂事、克制、坚强。
我说你可以叫我姐姐,我说我可以帮你,帮你找份好一点的工作……
他说现在不用,“我们还好”。
没想,几天后,一切都变了。
昨天傍晚,从那个老小区走出来,街上,几个年轻人从我身边擦身而过,我真希望其中有个人就是他。
“他现在应该很难,我们现在不要去打扰他吧,让他静静吧”,社区的郑主任说。 来源:杭州日报
责编:赵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