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62)】高原“曼巴”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62)】高原“曼巴”

    “中国是高原大国,高原适应问题、高原病防治问题,都是必须要解决的。我要为这个事业攻关到底!”如今,吴天一斗志丝毫不减。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61)】“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61)】“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从日拉雪山上往远处望,雪线之下的牧场和原始森林包围的山谷深处,可以看到一个小小的村落。那就是隶属西藏隆子县的玉麦乡,是卓嘎和央宗的家。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60)】“一辈子做的也都是小事”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60)】“一辈子做的也都是小事”

    6月29日,来自四川达州、93岁的老党员周永开,被授予党内最高荣誉“七一勋章”。当天“周老革命”穿了一身藏青色中山装——这让记者有点眼熟。两个多月前,在家中接受本报采访时,周老穿的也是这件。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9)】黄文秀的追求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9)】黄文秀的追求

    村民口中的这个“女娃”,让村子变了样。她帮黄仕京的孩子申请了助学的“雨露计划”;给黄邦旋争取到产业奖补资金种水果;因地制宜发展杉木、砂糖橘、八角、枇杷等特色产业……2018年,百坭村8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2.88%下降到2.71%。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8)】石光银“撵沙”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8)】石光银“撵沙”

    “为啥不要‘铁饭碗’,回来当农民?”“你能撵得走沙漠吗?”……劝他回心转意的人不在少数,可石光银不信邪。他回复的永远只有一句:沙子治不好,日子就过不好,共产党员就该担起这个担子!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7)】黄大发和“大发渠”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7)】黄大发和“大发渠”

    如今,这条被村民命名为“大发渠”的一渠清水流入家家户户,流入梯田、果林,村民摘掉了穷帽子。村里,新楼房、游客多了;村边,通往山外的高速公路桥——大发渠特大桥逐步合龙。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6)】“爱的接力棒”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6)】“爱的接力棒”

    张晓林当起了穿梭于深山老林的“快递员”,一次次将爱心物资送到孩子手中。渐渐地,张晓林发现,要改变山里娃的命运,还得靠教育。捐建学校成了张晓林的“重点任务”。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5)】长江“清道夫”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5)】长江“清道夫”

    一艘船从抵达荆州港区到离开,无论停几天,垃圾清运费都只要30元,孙红艳和丈夫陈景旭收取的这笔费用是经过有关部门核查的。然而,这个营生并不容易。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4)】驻村11年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4)】驻村11年

    如今,海嘎人均收入超过9300元,户户盖起宽敞明亮楼房,甩掉了“穷帽子”。39岁的杨波有了新目标:让乡亲更富、乡村更美,把乡村振兴的宏图写在海嘎的大地上!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3)】两度推迟的婚礼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3)】两度推迟的婚礼

    “终于结婚啦!”这几天,姑娘兴奋地在朋友圈秀起了恩爱。婚礼前,她收到了一份意外的礼物:就是那幅《剃发出征》油画。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2)】“万能的勇哥”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2)】“万能的勇哥”

    在“封城”期间的武汉,汪勇为医护人员找理发师、修眼镜架、买秋衣秋裤、送生日蛋糕……这个总是穿着标志性工作服的快递小哥,变成了医护们口中“万能的勇哥”。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1)】“把这个家扛起来!”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1)】“把这个家扛起来!”

    黄昏时分,夏热消散了些。浙江杭州临平区东湖街道新塘社区的一栋三层民房前,陆建法坐着轮椅,出门遛弯。妻子戴利雅倚在门前,静静地择菜,等他回来。经历过生活的惊涛骇浪,夫妻俩现在过着平静的日子。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㊿】冲在第一个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㊿】冲在第一个

    新中国成立后,想发展核潜艇。但当时的苏联以技术复杂、中方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中国研制核动力潜艇提供援助。国家决定选派一批优秀学生改学原子能专业,回国后承担这个重担。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㊾】“懒汉”种埋汰地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㊾】“懒汉”种埋汰地

    谁也说不过王贵满。对黑土地每一种类型,他都如数家珍。从清代末年开垦讲起,从全球各地黑土地保护讲起。他还请了一长串专家,来自中科院、中国农大等好几十位,齐聚梨树县。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㊽】排雷英雄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㊽】排雷英雄

    2018年10月11日下午,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坝子雷场,战士们屏气凝神搜索着每一寸土地。这是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的最后一块任务雷场。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㊼】鞠躬尽瘁黄诗燕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㊼】鞠躬尽瘁黄诗燕

    2011年6月25日,47岁的黄诗燕成为贫困县湖南炎陵的县委书记。有人背后咬耳朵:从市委办主任任上派下来,肯定是来咱边远山区“镀镀金”。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㊻】钟扬进藏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㊻】钟扬进藏

    为了采集更多更优质种子,钟扬和学生们星夜兼程,一年至少行走3万公里。在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悬崖边,在冰川退化后裸露的岩石丛中,钟扬留给学生们的,永远是穿着熟悉的登山服、褪色的牛仔裤的背影。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㊺】诚信之约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㊺】诚信之约

    最近,湖南怀化的蒲玉喜收到3张泛黄的照片。拿来一瞧,照片上的人既熟悉又陌生:浓密的头发,瘦削的脸……哟,这不是20多岁的自己嘛!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㊹】无悔的沉默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㊹】无悔的沉默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不久,四川省合川县四区隆兴乡南亚村青年蒋诚随部队入朝作战。不久,他迎来了参军以来最大的生死考验——上甘岭战役。这场战斗,凭着过硬的军事技能,他个人累计歼敌超过400人,被志愿军司令部记一等功。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㊸】这个保安有点儿牛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㊸】这个保安有点儿牛

    深深体察过求学的艰辛,他对孩子们关怀殷殷:有的学生没钱上学,张俊成自掏腰包;有的学生成绩不好,张俊成陪他一起学;有的学生家庭教育空缺,张俊成扮演起爸爸的角色……学校还为孩子提供打工机会,鼓励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㊷】“‘十二’永远是咱的家人”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㊷】“‘十二’永远是咱的家人”

    在王翠华家人细心照料下,“十二”身体越来越好,神志渐渐清楚起来,能进行简单的交流,还能帮着干农活。谁料到,就在这时,家里“顶梁柱”倒了——2013年9月,施道勇没熬过一场大病。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㊶】东海边,有群姑娘叫“海霞”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㊶】东海边,有群姑娘叫“海霞”

    步入新时代的“海霞”,不仅练刀枪,也继续苦练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海滩巡查、抗台抢险、治水剿劣、海上救援……她们一往无前。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㊵】“手心手背都是肉!”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㊵】“手心手背都是肉!”

    2008年8月,阿比包因病去世。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如今,阿尼帕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当有人问阿尼帕,孩子们都是哪个民族的,老人会说:“在我家里,没有民族之分。手心手背都是肉!”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㊴】夏森的“华服”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㊴】夏森的“华服”

    这些年来,她累计资助182名家庭贫困大学生、6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高三学生完成学业。捐资助学的钱,总计高达203.2万元。这些钱是夏森和老伴汝信从离退休金中省吃俭用一分一分积攒的。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㊳】“青稞博士”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㊳】“青稞博士”

    1966年,尼玛扎西出生在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塘镇杂玉村一户农家。村子海拔高,土壤贫瘠,只适合种青稞。可是,一年忙到头,一颗汗珠子摔八瓣,青稞亩产也就五六十公斤。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㊲】袁占彪的二次选择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㊲】袁占彪的二次选择

    人生第二次中考,袁占彪再次全校第一,升入互助县一中“宏志班”。苦读3年,他如愿考入华中科技大学。“只要足够坚韧,苦难就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袁占彪这样认为。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㊱】父女接力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㊱】父女接力

    2017年2月23日一大早,王新法就去查看河道,接近中午时,突发心梗,猝然倒下……追悼会上,全村人都来送别,男女老少嚎啕大哭。看到这一场景,王婷深受触动。当晩,清理遗物时,她发现一张图纸:那是父亲生前绘制的薛家村“4个三年”发展规划图。寂静灯下,她仿佛听到父亲的遗憾声……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㉟】“我正陪你回家!”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㉟】“我正陪你回家!”

    时针拨回1965年,北京师范大学迎来新一批学生。张廷芳进入中文系,藏族小伙次旺俊美成为这所大学第一个藏族本科学生。毕业临近,次旺拟回西藏报效家乡。他想带张廷芳走,但又不忍心:她是独生女,能吃这苦吗?张廷芳说:“只要两人在一起,什么困难都能克服。”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㉞】新疆有个“瓜奶奶”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㉞】新疆有个“瓜奶奶”

    春分刚过,新疆若羌县“三海瓜园”的三万多亩瓜田又是一派忙碌景象!今年,这里将种植“黄萌脆”“金皇后”“黄醉仙”等6个甜瓜新品种。而这些新品种,均由年过九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明珠培育。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㉝】“只要奋斗日子就不会差!”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㉝】“只要奋斗日子就不会差!”

    昆明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提起芭蕉箐小组这对夫妻,没有不竖大拇指的。最近,这对夫妻更是全国皆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提到张顺东的话,“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㉜】草原额吉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㉜】草原额吉

    转眼60年过去了,当年的孤儿,如今都年过花甲,子孙满堂。不过,在额吉面前,他们仍然像个孩子,经常为“抢”老人而闹得“不可开交”。他们说,只要在老人身边待上一会儿,就会觉得莫大满足。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㉛】“这是李保国在笑呢!”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㉛】“这是李保国在笑呢!”

    而今,“富岗苹果”在太行山区369个村,种植面积达到5.8万亩,年产量超1亿公斤,7万多村民因此脱贫致富。李保国摸索出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带动邢台市荒岗丘陵区种植薄皮核桃60万亩,年产值超20亿元。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㉚】警报器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㉚】警报器

    夫妇俩将这笔钱交到了村干部手上,委托其帮助达成心愿。村干部找到了江山市公安局有关部门。现在,只要有车或行人经过,这个报警系统就会发出语音:“前方路口,车辆通行请注意安全!”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㉙】英雄拉齐尼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㉙】英雄拉齐尼

    拉齐尼是名护边员,家住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提孜那甫村。他常走的路线,叫吾甫浪沟,是目前唯一一条只能骑牦牛巡逻的边防线,名副其实的“死亡之谷”。没有向导,没有牦牛,寸步难行。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㉘】溜索不见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㉘】溜索不见了

    有一回,夜里9点多,村卫生室电话急促响起,电话那头传来哭腔:“邓扒才山上做农活时摔下来了,左眼角撞出了个大口子,满脸是血……” 邓扒才住对岸,情况紧急,邓前堆马上跑向溜索。药箱肩上一挎,绳子腰间一系,手里紧紧抓住溜梆,借助重力往前使劲一荡……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㉗】一诺千金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㉗】一诺千金

    2005年6月,一场事故中,一对夫妻意外身亡。得知消息后,生前好友蒋志忠赶来家里,帮着操办后事。其它事都顺利解决了,可逝者不满一岁的小女儿,因有严重兔唇(“唇腭裂”),没人认养……看着孤苦伶仃的孩子,蒋志忠做出了此生最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孩子我抱养了!”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㉖】“我们一起干!”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㉖】“我们一起干!”

    千百年来,重庆巫溪县兰英乡兰英村周家坪藏在深山的褶皱里,出村必须在绝壁上攀爬。从家里出发,走到有公路的地方,需整整一天。村民也想过搬到山外去,可舍不得脚下这片沃土呀:周家坪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层厚实,种啥长啥。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㉕】“你瞧俺这好家风!”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㉕】“你瞧俺这好家风!”

    孙辈们耳濡目染,也争着尽孝。“老四家孙媳妇说俺老三,你偷亲娘,俺偷奶奶。你瞧俺这好家风!”陈梅荣笑着说。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㉔】“买断”外公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㉔】“买断”外公

    林占熺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挂着两张地图,一张中国地图,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标满了红五星,“都是我们菌草扶贫的重点地区”。现在,他的技术,已在全国31个省区市500多个县市区、全球100多个国家推广。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㉓】特殊旅客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㉓】特殊旅客

    车继续往前开。T198次列车平素就以客流量大著称,春运期间更是人流济济,很快,连走道上都站满了人。买应庆和辅警周梦帆商定:警组两班倒,始终有人就近暗中保护。火车每次经停到站时,安排两名便衣警员佯装走动站在老梁身边,通过“暗号”确认钱款是否安全。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㉒】诚信奶奶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㉒】诚信奶奶

    终于,在2021新年将至时,陈金英来到金华还掉了最后的7万元欠款——划掉了她10年还款名单上的最后一个名字。这时的陈金英,已经90岁了……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㉑】127本“存折”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㉑】127本“存折”

    这位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后勤保障部的锅炉工,15年来已累计无偿献血127次,超4万毫升。也就是说,在“血液银行”存了相当于10个成人体内血液的总量。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⑳】泡菜传奇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⑳】泡菜传奇

    韩国人爱泡菜,那是出了名的。随便一部韩剧,《浪漫满屋》《匹诺曹》《请回答1988》……饭桌上,准有泡菜。但是,你知道吗?韩国人吃的泡菜,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的一个小镇——山东省平度市的仁兆镇,一个只有约7万人口的胶东小镇。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⑲】“春运母亲”,找到你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⑲】“春运母亲”,找到你了!

    脸冻得通红的年轻母亲,左手拎着鼓鼓的双肩包,右手臂弯里抱着一个婴儿,背上是个巨大的编织袋行囊。尽管她的腰被深深压弯了,但眼神中透着坚毅……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⑱】尕老汉种树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⑱】尕老汉种树

    那些活下来的树,成了尕布龙留给世界的丰碑。尽管尕布龙去世已经10年了,西宁市民节假日到郁郁葱葱南北山风景区游玩时,仍会念叨那个尕老汉。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⑰】眼睛长在心里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⑰】眼睛长在心里

    朱丽华是浙江省嘉兴市盲人协会会长。因为两次意外事故,18岁那年,她彻底失去视力。黑暗中,从收音机里,张海迪的一场演讲,把她从求死的念头中拉回来:“我并没有失去一切,自我放弃才会留在黑暗当中!”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⑯】父亲的心思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⑯】父亲的心思

    这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1939年3月5日,我八路军129师先遣纵队在司令员李聚奎率领下,一夜急行军,黎明时分途经茌平县琉璃寺(今属高唐)时,突遇下乡扫荡的日寇秋山旅团。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⑮】 爱情天梯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⑮】 爱情天梯

    刘国江一路追着花轿跑。几天前,他磕断了门牙。按照当地的传说,只要被新娘子摸一下嘴巴,就能快点长出新牙。轿子停下,一只纤手从布帘伸出,轻轻摸了一下刘国江的脸。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⑭】110面五星红旗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⑭】110面五星红旗

    十多年了,每逢周一或重要节日,这个农家小院都会冉冉升起一面五星红旗。小院位于新疆塔城市哈尔墩社区,主人是一名维吾尔族老人,名叫沙勒克江·依明。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⑬】“义马”引出的故事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⑬】“义马”引出的故事

    不久前,一岁多的勇勇、为为,第一次远走他乡——从新疆昭苏坐车出发,5天之后,来到福建晋江。勇勇、为为是两匹前胸宽阔、背腰平直的“天马”。“天马”,就是史书所载的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带给汉武帝的乌孙宝马,又称伊犁马。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⑫】10万颗红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⑫】10万颗红豆

    给卧床病人理发,最难的是后脑勺。床上躺着的,是83岁的张仕令。而给病人理发的晓凤,其实也不小了,今年八十整。晓凤姓赵。张仕令卧床这8年,是她一直帮义务理发,每月一趟。现在连老张家的黄狗,也熟悉了她的脚步。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⑪】1元厨房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⑪】1元厨房

    每逢饭口,这条狭窄小巷子就热闹起来:三十几簇炉火上锅铲翻飞、菜肉跳跃……空气中混合着每个家庭拿手菜的香味。这家自助厨房位于江西南昌肿瘤医院旁。1元钱,是使用者付给厨房经营者的“使用费”。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⑩】李子走了!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⑩】李子走了!

    生前,李瑞芝建了多个工作群,应急群、西区业主群、养老保险群、楼长群……这些帮居民解难题的地方,现在成了悼念她的场所。去世不到两天,2000多条致哀信息涌来。有熟的,也有不熟的,就想发条信息,送下她。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⑨】“人家老张做得对啊!”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⑨】“人家老张做得对啊!”

    四十二度寒来暑往。张鹤珊磨破了200多双胶鞋,爬过的山路足以绕地球几圈。他看护的这段长城,保持了明长城的原始风貌,被誉为“原汁原味”的长城。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⑧】这个温暖的家!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⑧】这个温暖的家!

    妻子做按摩时,他总会陪她说说话,告诉她每天发生的新鲜事。前一阵子,我从朋友处得知,老张妻子仍不能说话,但有了些知觉。眼下,又到送温暖时节。这些年来,我始终觉得,是老张一家不停地给我送来温暖。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⑦】雷锋存折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⑦】雷锋存折

    揭开谜底,得从辽宁的一个小小储蓄所说起。1960年春,一名解放军战士来到抚顺望花区百货储蓄所。就这样,雷锋有了存折。后来,碰到哪些地方遭灾,雷锋便会取出存款汇过去。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⑥】不一样的脚步声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⑥】不一样的脚步声

    张定宇的大嗓门,继续出现在医院角角落落。他说自己有三个身份,共产党员、院长、医生,“无论哪个身份,在这非常时期、危急时刻,都没理由退半步,必须坚决顶上去!”

    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⑤】峡谷里那盏灯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⑤】峡谷里那盏灯

    张老师说,人在难处最知暖,华坪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豁出命也要报答。2001年,华坪县儿童之家成立,其实就是一家孤儿院。资助方点名请她任院长。她没有推脱。经费最紧张时,她领着孩子们上街卖鞋子卖花。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④】六老汉治沙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④】六老汉治沙

    从此,“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办法在八步沙推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幅提高。经过10余年苦战,六老汉硬是驯服了4.2万亩沙漠。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③】中国石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③】中国石

    边境线上,像布茹玛汗这样的守边员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每一座毡房都是流动的哨所,每一个牧民都是活着的界碑:几十年来,80%的边境事件都是由守边员先发现的。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②】“就是啃,也要啃出一条路”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②】“就是啃,也要啃出一条路”

    终于,一条长216米,宽、高都有四五米的穿山隧道全线贯通,麻怀村第一次开进了汽车。村里的铁皮石斛、鹌鹑、蔬菜、瓜果源源不断朝山外运去。“去年村民人均收入1.4万元,我们凿出了一条致富路!”邓迎香说。详细>

  •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①】接力“兰小草”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①】接力“兰小草”

    “我们都是‘兰小草’!”从送别“兰小草”那天起,这句话,便在温州人心中生了根:有位老伯,每年捐出500元;有位市民,一次性捐出了10万元;人们还成立了“兰小草”爱心基金、“兰小草”志愿者服务队、“兰小草爱心医疗驿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