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坐709公交车下班途中,见到这样一幕:靠近车前门座位上,坐着一位怀抱大包裹的农民工。中途下车时,他拎着包裹“杀出一条血路”冲了下去。大大的包裹从人群中挤过,很多人皱起眉头抱怨:“你应该从后门下啊!”
抱怨的理由看似充分——前门上,后门下,这是乘公交的基本秩序。但众人的真实想法可能是:这烦人的大包裹尽量离自己远些更远些。
不禁想起前不久发生的两则新闻:重庆一位农民工坐地铁时有座位却不敢坐,硬是蹲了13站——他怕弄脏了座椅招来白眼。在重庆825路公交车上,一名老太呵斥身旁风尘仆仆的农民工:“你穿得这么脏,就不应该坐公交车,应该自己走路回家。”
当时看到这两则新闻,想必很多人会愤愤不平吧?只是,当我们自己在公交车上、在地铁里,与衣服上沾满灰尘、或拎着大包裹的农民工近距离接触时,会不会也有一样的表现?
对农民工皱眉、抱怨和呵斥,从浅层次看,是怕他们弄脏了我们干净挺括的衣服;是觉得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汗臭味太熏人。从深处看,是因为我们是城里人,农民工是乡下人,天生不在一个层次上。再往更深一层看,是一系列制度设定所造成的巨大城乡沟壑,让一些城里人有了瞧不起农村人的“底气”。30多年来,从“农一代”到“农二代”,农民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建设城市、服务城市,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却永远只能是城市的暂住者。森严壁垒的户籍制度等等,把众多农民工挡在城外,这也让城市人更添几分优越与骄傲。不断拉大的城乡差距,让一些本已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在傲慢的城市人面前渐渐失去了自信。
应该说,中国的农民工本是一个勤劳、善良、纯朴的群体,他们懂得在公共空间如何恪守一份自己的自尊与规矩。但是,也许正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实,让一些农民工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正是少数城里人的一些粗暴言行,使部分农民工产生了一种我行我素的行为。
如果说,通过制度安排缩小城乡差距还需要一个过程,那么,在日常的生产与公共生活中,主动对农民工表现出一种宽容、理解和尊重,即少一些抱怨指责,多一些关心与爱护;少一些冷漠与歧视,多一些兄弟般的温暖与帮助……这无疑会形成一种正向的力量传导,会使更多的农民工越来越充满自信与自尊,以主人的姿态融入城市生产与公共生活。
责编:侯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