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新和 画
主持人语
一块“禁止民工在此用餐”的牌子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杭州向乞丐、流浪者敞开图书馆大门。同样都是公共场所,对待底层人士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但图书馆向乞丐敞开也是有要求的,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即对一个群体的保护不能以粗暴地牺牲其他群体利益为方法。
任何一个个人卫生很差或者高声喧哗的人在餐厅里都会遭人侧目,为何独独到了农民工身上就引发了如此的轩然大波?是由于人为地给农民工贴上“特殊身份标签”,损伤了农民工的尊严,人们对身份歧视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这一方面表明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强烈渴望,同时也表明,在大多数人甚至是为他们鸣不平的人的心中,“农民工”这样的字眼儿就是代表着一个特殊的会被歧视的群体……
身份歧视并非当下首创,也不仅仅是存在于农民工身上的问题,社会普遍存在着身份的歧视,金钱、地位、学历、容貌、健康等等都可能成为人们在社会上的身份标签。要消除身份歧视,不能仅靠提高某个群体的待遇或给予其特殊的保护政策,而有赖于全社会大力弘扬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健康的社会心态,这才是让每个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的前提。
消除身份歧视需要互相尊重
乔世华(辽师大教师):在食堂外设置“禁止民工在此用餐”的招牌,是无论如何都不对的事情,这里确实存在着歧视的因素。但我们不妨反思一下食堂方面为什么会有“禁止”之举。这毕竟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事情。要看到,去就餐的农民工首先确实存在着不受人待见的地方,比如穿着邋遢满身尘土,又不注意文明礼仪,衣帽随意乱搁,确实影响了就餐环境,引发了一些矛盾,这才导致了这样的“禁令”。我们都知道这样的道理,要赢得别人的尊重,你自己首先要尊重别人。如果就餐的农民工是衣冠整齐、行为有范地出现在公共场所里,再要有人“禁止民工……”那就绝对是歧视了。杭州图书馆向包括乞丐和拾荒者的所有人免费开放,曾经引起过热议。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方面对乞丐、拾荒者是有一个要求的,那就是首先要把手洗干净再阅读的。这个要求并不含有歧视的意图,但它意味着对出入图书馆场所的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卫生礼仪上的要求。而如果有人连这一点起码常识都不知道,那么我想,图书馆肯定是有权拒绝他们进入的。同样的道理,如果就餐者衣冠不整行为失态,食堂怎么可能心甘情愿地待他们以座上宾之礼呢?就是食堂不说,其他就餐者肯定心里也老大不愿意甚至会迁怒食堂……其实,通过这件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在我们日常的行为准则中是不是也有这样不让人待见的地方?举个例子,天气马上就要热起来了,每年大街上不都是可以看到有人赤裸着上身在街上游走、叫卖东西、甚至去挤公交车吗?要是一个很注重仪表很讲究的人,怎么可能愿意和这样的人摩肩接踵?即使没有人对此说“不”或者打出“禁止……”之类的招牌,可是这样影响周围环境的人又怎么可能得到周围人们由衷的敬意呢?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赢得别人的尊重,都渴望消除各种歧视、构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那么就请先从自身做起,从尊重别人、尊重我们周围的环境开始。
各方以礼相待消弭歧视矛盾
于茂荣(甘井子区促进路小区):一所高校食堂门前出现“禁止民工在此用餐”的牌子的确令人匪夷所思。依笔者所见,可能是食堂管理者的无奈或者是一时冲动而为。网络不应抓其一点,有过多的指责,这有可能是校方一时安排不周造成的。当然,也存在用词不当的因素,假如换成“学生专用食堂,谢绝他人用餐”字样也就不会惹人非议了。
学校有施工单位施工,一般情况都单设食堂就餐。倏忽间,农民工无节制地闯入学生食堂,且不说他们衣服上布满灰尘影响饮食卫生,无端造成学生食堂的管理混乱,其本身就有过错。学校食堂有其自己的管理制度,毕竟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硬要和歧视农民工联系到一起毕竟欠妥。
社会需要正确的财富观
周红丽(甘井子区红旗中路93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出现了富人阶层。他们住豪宅,开名车,出手阔绰,享受社会顶级服务。而穷人阶层却在为基本的生存拼搏,还经常需要社会的捐助和政府的救济。如此巨大的差距,极易出现贫富之间的对立和富有者的为富不仁现象。这就需要社会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不拜金,不以财富论英雄,不以财富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对于富人阶层,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以平常豁达之心在社会上树立“富则兼济天下”的良好形象,以正确的财富观回报社会,比如积极参加一些捐赠活动;遇上需要帮助的人就伸出援手;资助一些城市服务设施的建设。正确的财富观比积累财富更重要。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富人总是少数的,只有这样做,富人才能融入到穷人占大多数的社会中,并得到尊重。
身份歧视会引发社会矛盾
王忆(沙河口区南松路2号):“禁止民工在此用餐”的牌子,让人想起旧社会“华人与狗不得进入”的牌子,以及一些直接分出上下等人的歧视之举。如今社会上正式工歧视临时工、城市人歧视农村人、开私家车的歧视没车的、雇主歧视雇工……
社会是由不同阶层人员组成的,其间确实有着差距。歧视他人,除了个人权位思想作怪外,与生存阶层的相互差别、各阶层的地位也是分不开的。本来城市发展必须依赖劳动力大规模从农村转移出来,但由于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造成了诸如用工荒等问题,继而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歧视是把“双刃剑”,歧视他人会加深自己的优越感,而被歧视者本已很自卑,歧视会让他们更受打击,甚至引发仇视和仇恨,到那时,就会演变成社会矛盾和冲突。杜绝身份歧视,既是社会平和健康的表现,更体现出社会各阶层相融、认知的集体意识。
改革户籍制度 消除身份歧视
宁新(甘井子区金二街32号):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问题,不是始于今日,它与城乡二元化社会结构相伴相生,由来久矣。改革开放之前,农民居住在乡下,市民生活在城市,彼此貌似相安无事,实属环境隔离使然。一旦杂居,身份歧视便暴露无遗。
近年,在社会竭力呼吁下,先是为农民工正名,随之演绎出“异地打工者”、“外来工”等称谓。后来,将“暂住证”更名为“居住证”,本以为这一字之差可以消除歧视,可实践证明,这种“换汤没换药”的做法,同隔靴搔痒没有什么两样,对于消除身份歧视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进一步看,即使愿意与农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难道就能消除骨子里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吗?答案还是不可能!
解铃终须系铃人。身份歧视说到底是一种“制度性歧视”,是城乡二元化体制之藤上结出的苦果,不从根本上打破这种社会运作模式的桎梏,解决农民工身份歧视就永远是水中月、镜中花!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最主要的是改革创新户籍制度,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分布,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说,户籍制度改革到位之时,就是身份歧视寿终正寝之日。但愿这个“平起平坐”的日子不会拖得更久。
公平是消除身份歧视的关键
高立树(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车王镇大葫芦头村):据报载,去年12月25日,河南省中牟县对优秀务工农民进行表彰。按照常规,现场悬挂的条幅应是“全县第二届优秀农民工表彰大会”,该县为了消除身份歧视,让外出务工农民更有尊严,经过研究把“农民工”三个字换成了“新型合同工人”。虽然仅仅是称呼的改变,也体现出政府和社会对农民工的关心和爱护。
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转移的一种称谓,其处境艰难的现状赋予了农民工低下和卑微的含义。很多人对农民工低看一眼,甚至有的人还认为他们“挤占城市有限的资源”,却没想过他们在福利、劳保、就医、教育和养老等方面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让人欣喜的是,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保障较以往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民正在努力从户籍制度、观念和社会福利等方方面面,给予农民工及其后代一个更加公平的“市民待遇”,让农民工跟城市居民一样有尊严,平等地享受一个城市居民应有的权利。眼下更需要做的是,通过社会财富的二次公平分配和各项制度的跟进,逐渐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弱势者向上流动的机会和途径。公平的闸门打开,受益的将不仅仅是农民工群体。只有让更多的弱势群体融入到城市发展和共享中来,附着在“名字”上的标签化的身份歧视和权利弱势困境才会得以改善。
给外来务工者幸福感和归属感
程绍德(普兰店市文化路15号):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吃苦耐劳的群体,但在一些城市里,他们被看成是破坏城市文明的粗鲁人、影响城市市容的邋遢人、妨碍城市安全的危险人,恨不能立刻把他们从城市里赶出去。
由于生活习惯与方式的差异,有些农民工的言行举止与现代城市文明的要求确实不合拍,农民工尤其是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平时个人卫生较差,除了个人生活习惯这个因素之外,更与他们艰苦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有关。
有人说,一个城市对农民工的态度,体现的是市民的整体素质,检验的是城市的良心。在一个有良心的城市里工作和生活,对农民工来说是一种幸运。而从城市的角度说,善待农民工也等于善待自己。眼下,国内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很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招工难”和“用工荒”,其中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发达用工需求量较大,而更在于外来工在某些城市生活没有太多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既然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他们成为城市的主人,既是城市的责任也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在系统地推进落实外来工的工资待遇、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事宜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更多与市民同等的权利。而作为市民,也要改变自己对农民工的傲慢与偏见,以宽容之心接纳他们融入到城市中。
本报社区分论坛观点——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至关重要
张晓婕(沙河口区春柳街道沙园社区):当今社会上,有很多以身份、性别、职业、财富等条件取人的现象,并经常会造成对他人权利的剥夺和人格的侮辱。在春柳街道沙园社区党总支组织的讨论会上,居民对消除身份歧视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居民孙娜说:“人们歧视农民工,与这个群体的很多不良言行举止甚至违法犯罪事件有关。被歧视者应自强自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歧视问题。其次要重视自身力量,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
辖区党员李洪臣说:“目前,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市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现象。而我国的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样的付出却得不到同样的尊重,与当前社会以身份待人的风气不无关系,所以树立社会良好的风尚至关重要。”
社区书记宋茂玉说:“消除身份歧视,需要政府的大力监管,制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相关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定工资待遇的正常支付机制;解决农民工子女读书问题;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等。因为只有将他们的身份正常化,才能有效消除所谓的身份歧视。”
作为社会的一员,大家应相互尊重,共同营造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努力改变当下社会频繁出现的身份歧视现象,使社会更加和谐文明。
责编:侯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