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合肥四姐妹”中年龄最小 “最后的才女”张充和

2015-06-18 09:53:14来源:济南日报 分享:
字号:

她生于1913年的上海,曾祖父是两广总督张树声,祖父张华奎也曾任清政府的四川道员,父亲张武龄则是著名的教育家,1921年为身体力行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救国”思想,在苏州独资办学。这样的家族背景,可谓“一门忠烈世代簪缨”。她就是张充和,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中年龄最小,生活轨迹跨越时代和国家最丰富的一位“最后的才女”。她是沈从文的小姨子,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的妻子,胡适、洪深等民国才子都是她的座上嘉宾。
  1949年后,张充和旅居美国,身在海外的华人艺术家常常去探望她。耶鲁大学的中文讲师苏炜作为张充和多年的忘年好友,于近日出版了一本名为《天涯晚笛》的书,讲述了他与张充和近年的谈话,这本书的副标题为“听张充和讲故事”。张充和今天仍然在美国的康涅狄格州,作为一位世纪老人,张充和被认为是存世不多的同时接受过真正的中国传统教育和西式教育的人,她在诗词歌赋、书法与昆曲等领域均有极高的造诣。
“她那个年代的人只剩下她一个了”
  在耶鲁,凡是做与中文有关教育或者科研的学人,只要年纪不是很小,总也是要拜会过张充和的,她曾经在耶鲁教授中国书法长达20多载,并于家中传授昆曲。苏炜是其中一个,只不过作为已经与张充和交往超过15年的忘年“小友”,上世纪80年代末才去往美国的苏炜并不认为她是一个传统的闺秀,但是却认同著名学者孙宜康的话:“她那个年代的人,只剩下她一个了。”
  张充和出生的1913年,清政府刚刚被推翻,崭新的政治形式和社会风貌正一点一点地展开,如果按照一个正常的生于新式官宦人家的女孩的成长轨迹,她本应在上海接受西化的女子教育,但是似乎命运有意识地要让这个诗礼传家的家庭继续承载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在接连三个女儿出生之后,四女张充和显得特别不合时宜,于是被过继给了合肥老家的一位叔祖母,并在这位膝下无儿无女的叔祖母照看下,接受了16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据张充和自己对《合肥四姐妹》作者、任教于耶鲁大学历史系的金安平的口述,“叔祖母识修是一位学问很好的传统女性”,她愿意重金聘请老师,教授张充和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在张充和的诸位先生中,教授她时间最久的是朱谟钦,他原本是一位考古学家,叔祖母付给这位朱先生的薪水高达一年300银元,而当时一名仆人的年薪不过20银元左右。
  张充和的所受的教育,类似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闺塾教育,不仅与当代人的一般认识相远,也和她同时代的知识女性大不相同。
  叔祖母对充和的教育,并无功利性,仅仅是延续了一种中国传统闺秀的生活方式。张充和从六岁开始蒙诸位先生教育,一直到她的叔祖母在她16岁那年去世,她去了上海。
远离社会活动战争年代独悬于艺术
  来到上海的张充和深知自己与其他姐妹不同。“合肥四姐妹”中,大姐张元和、二姐张允和、三姐张兆和都是在上海的日子更久,唯有张充和一直在合肥老宅接受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因此她知道姐姐们更加摩登时髦,有都市年轻人的优势,经常上戏院,喜欢讨论科学和政治。“充和的姐姐们认为,妹妹的独特个性,来自于她所受的与众不同的教育。”
  1934年,张充和以数学零分,而国文满分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胡适当时是中文系的主任。他曾经数次赞赏过张充和的学问,在这里,张充和受教于钱穆、刘文典、闻一多以及冯友兰等大师,但在此期间求学的收获却并不如想象中的大。当政治和社会活动在北大如火如荼开展的时候,充和却醉心于昆曲,对于那些激进的政治活动,她回忆道:“有好多我不了解的活动,像政治集会、共产党读书会等。”张充和与在清华念书的弟弟张宗和定期去清华大学旁边的一个昆曲班上课。而她的书法作品,则被著名书法家沈尹默评价为:“明人学晋人书。”
  “远离时代的潮流反而让张充和融入了更为广阔的潮流。”这是苏炜对张充和年轻时代的评价,在这本书中,记录了他与张充和交谈的内容。处于一个国祚动荡风雨如晦的年代,张充和醉心于艺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表演昆曲,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北大教授书法。她并非有意远离激烈的运动,而悬于艺术,这本身就是出于她的本性,也因她所受的传统闺秀式教育的深刻影响。
“铁嘴四小姐”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和昆曲
  虽然张充和是“合肥四姐妹”中传统文化根底最好的一位,但是苏炜却并不认同当下对张充和的一些解读,“我不认为她是一个传统的闺秀,因为在传统文化之外,她还有很现代的一方面,比如她35岁的‘高龄’才结婚,而且嫁了一个洋人。”
  章士钊曾经作诗歌将张充和比作蔡文姬,因为她卓越的才华和出众的气质,当时的张充和并不买账,甚至有些不高兴。直到随丈夫德国籍汉学家傅汉思赴美生活多年以后,提起此事,才开玩笑说:“我的确是蔡文姬,我嫁给了胡人。”
  1947年,在北大,张充和认识了被胡适介绍来北大的德国籍汉学家傅汉思。据张充和的口述,“傅汉思有西方古典的底,通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好几国文字。18岁随父亲到美国的时候,在斯坦福大学直接读大三,博士则是在伯克莱念的。”
  在1948年北京兵临城下的时候,张充和与傅汉思匆匆结婚。这一年12月17日,张充和和傅汉思在一位美领馆领事的催促下,“被押上了飞机”,转站苏州、上海,最后乘坐“戈顿将军号”海轮抵达美国,得以延续文化清芬。 1961年,傅汉思成为耶鲁大学的副教授,张充和在耶鲁兼职教授昆曲和书法。
  在此期间,张充和与很多热爱中国文化的人成为朋友,其中就有比尔·盖茨的继母咪咪。咪咪在西雅图举办“古色今香”展览的时候,张充和亲自操办,在那里,她见到了比尔·盖茨。
  苏炜说,如今傅汉思已经去世,张充和一人在美国生活,深居简出,百岁老人已经到了黄昏时分。但是她一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播贡献,却影响至今。
  她是一个时代,最后一片高贵的羽毛。

责编:朱惠悦

关键词:合肥,才女,姐妹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