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故乡的年味

2015-02-18 09:11:46来源:海外网 分享:
字号:

常年工作生活在城市里,每年春节我都要带着老婆、孩子回乡下老家过年,心中总是悄然生出难以言说的感动,让我一次次沿着记忆犹新的小路走回到那些已经远去了的春节,仿佛又听到了那清脆响亮的鞭炮声。

我小时候盼望过年,是因为家里虽然清贫,过年时才能吃上几顿好饭菜,穿上新鞋新衣,跟在父亲屁股后挨家给长辈拜年。最让人高兴,是有剧团或是电影放映队来演出,古装戏情节看不懂,但是戏里的小丑鼻子上顶块白豆腐,挤眉弄眼翘胡子扭腰的样子,总是惹得我和大人一起开怀大笑。

初二到初五走亲戚,先去外婆家,再去姑姑家。回的礼包儿不是点心就是麻叶儿,大部分都成了我的零食。还有1块或是5毛的压岁钱,虽然最终还是被母亲要了去,哪怕在兜里装上一天,也会很高兴。

老家过年有一首民谣:“二十三,供灶仙;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杀灶鸡,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儿,娘包饺子我擀皮儿。”用现在的话说,这简直就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相扣。那时,因母亲常年有病,我们四个兄弟姐妹都在上学,靠父亲一个人挣工分,遇到年关,父亲走亲串友借粮借钱筹备年货,人们把年三十儿称作“穷人集”,东西便宜,父亲总是等到这一天才去赶集,买些必不可少的年货,差不多全是待客的菜。自家人除了年三十和初一吃两顿饺子,中午焖半锅豆腐菜,连白面馍都很少吃过。

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数鞭炮了。有一年腊月二十九,我看到村里的小伙伴们都在放,就跑回家问父亲要钱买,父亲皱着眉头说:“咱家连过年的菜都没有,哪有钱给你买鞭炮!”泪水一下子从我眼里涌出来,也不敢放声哭,虽然小,也知道自己是男子汉,没炮放,躲在家不出去算了。

谁知,第二天早晨我还没有醒来,就迷迷糊糊听见母亲喊我和弟弟,“快起来,起来放炮去——”原来,母亲头天晚上向邻居借了5毛钱,买了一挂小鞭炮,当娘的实在不想让孩子们受委屈!听说有鞭炮,我忽的折起身来,也不怕衣服凉了,连三赶四穿戴齐整,带着弟弟放炮去。

世上美味千百万,但对我来说,最好吃的还是饺子。年三十晚上辞旧岁吃饺子,初一早晨迎新年吃饺子,初三早晨送别神灵还要吃饺子。小时候每到年三十,母亲把面揉好,再把馅调好,全家人齐上手,擀皮的擀皮,包的包,阖家团圆其乐融融的幸福,再没有这一刻饱盈、真实、和暖了。初一端起一碗饺子,夹起一个轻轻一咬,那个年味儿,真叫唇齿留香,终生难忘!

“干冬湿年儿,小孩儿穿不成花鞋儿。”可是我特别喜欢过年时下大雪,瑞雪兆丰年,大人们一看大雪拥门,一个个笑逐颜开。孩子们最高兴是堆雪人,门前屋后,凡是有空场的地方,都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你堆个胖的,我堆个瘦的,安鼻子捏眼,戴上花样翻新的帽子。有人把扣子拽下来当眼珠儿,女孩子解下围巾系在雪人脖子里……堆好了,你来看我的,我去看你的,踢腾着,笑闹着,也不管棉裤腿湿了半截。有一年,一冬无雪,眼看腊月快过完了,人们盼着过年时能下一大场。可天气预报说,春节期间是晴天。谁也没料到,到了正月初五晚上,漫天大雪静悄悄下了一整夜。第二天推开窗子,院里的柴草垛、老榆树、大枣树,胖乎乎地裹着厚厚的积雪,红窗花透明透亮,就像活了一般。我立即叫醒弟弟妹妹,大家兴奋莫明,哈着热气,脚跟脚在雪地上来回奔跑。大路边、岗坡上、麦田里,高高低低的树啊,土堆啊,都变成了磨菇,变成了雪人。也不怕冻手了,我们拿起铁锹,叫着喊着,争先恐后堆起雪人来……

一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每年过春节,能依偎在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身旁,听她问长问短,我心里暖暖的,一下子回到了少年时光。痛惜我的母亲,去年农历七月二十五离我而去,今年春节再回家,只能和父亲团聚了。

母亲走了,一个时代跟随她老人家远逝。社会突飞猛进地发展,早先,能吃上白馍,吃上豆腐粉条大锅菜就是过年,按这个标准,人们早已是天天过年,过有酒有肉的大年。可是,传统的年味儿淡了,现在的孩子们能留在记忆里的会是什么呢?

(作者:古国凡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编:王栋

关键词:家乡的年味,海外网,羊年春节,我的家乡我的年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