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8月18日报道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8月17日刊登文章《“一带一路”应轻装上阵》,作者为香港经济学者梁海明。
文章称,众所周知,所谓“一带一路”的概念,取自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丝绸之路”。然而,古代丝路上中国对外输出的产品很“轻”,主要是丝绸、茶叶和陶瓷等,如今在中国政府的“一带一路”倡议下,率先走出去的产业却都很“重”,如高铁、核电和航天科技等。
从全球跨国企业的历史经验来看,这类“重”的项目要取得突破乃至落地生根,殊为不易。企业除了需要具备区位优势,可以因所在的国家和区域发展迅速而茁壮成长之外,还必须具备有成熟的全球网络,也就是体系优势。这对于中国目前大多数较为年轻和海外经验不足的企业来说,它们可谓较难承受之“重”。
文章称,对中国更多期望在“一带一路”下寻找机遇的中小企业而言,这样的侧重更是“重”不可攀,有些企业甚至产生“一带一路”倡议与己无关的想法,对其渐失兴趣。
因此,中国政府在推动“重”项目走出去的同时,也应该多考虑“轻”项目,更积极推动诸如影视、美食文化、中医药、现代农业和日用品等相对比较“轻”的产业走出去。
文章称,由于这些“轻”项目负担不重,门槛较低,能吸引更多中小企业的参与,而且相对船小好掉头,比较容易打开国际市场。
当今无论是欧洲的名牌服装、手表,还是日韩的电子产品,产品均已遍销全球,在各国市场成功落地。
文章称,中国要借鉴欧洲、日韩的经验,推“轻”项目走出去,可从推影视产业、美食文化产业率先走出去,再带动其他“轻”项目共同走出去。国与国之间如果缺乏文化的连接和交融,即使双边交流曾在特定政治、安全或经济需求的驱动下取得发展,这种关系也十分脆弱,容易破裂。
“一带一路”倡议中,“民心相通”是其五大任务之一,更是建设“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影视产品、美食都可作为一种文化纽带,“轻轻地”把双边关系更为紧密地连接在一起,达到“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民心相通”的目的。
文章称,例如在推动影视产业走出去方面,从早期的好莱坞电影到当代的日韩电视都是成功范例。这些成果的范例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先抓人心,再卖产品”。
另一个大有可为的方向是推动中国美食文化“走出去”。除孔子学院外,还应该有“孔子食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设有中国特色的高端餐厅,协助将中国源远流长的美食文化推广出去。
文章称,美食文化看似很“轻”,但唯美食、美酒不能辜负。中国通过这种“美食文化外交”,不但更能润物细无声,影响力可直接到达民间,获取各国民众的好感,更能带来更多的互访、旅游交流和商业机会,促进双边的民心沟通、旅游和商业合作,可谓一举多得。
责编:赵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