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林毅夫:改革永远在路上

2015-03-28 07:28:59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3月27日晚,北京大学国家发展院名誉院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林毅夫教授在博鳌论坛上就中国奇迹进行了深度的诠释。


    主持人:这两个还没有完成?
    林毅夫:利率市场化做了一点,金融结构的调整忽然也讲了地区性的中小银行但是步子迈的很小,导致我们实际上大部分的农户跟微型企业、小型企业、中型企业得不到支持这个是一个。第二资源价格,我们的资源税费低调这个很大的群众,我们的书里面也谈了这个问题,现在这个里面当时谈了这些资源产品的价格,但是取得资源开采权的资源税费,这本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一个没有讨论的问题,大家关注的气侯变化加上雾霾的。
    主持人:如果加上真的完美了,雾霾到今天忽然成了问题,这本书当时重点讨论区域经济包括收入分配的问题,今天角度来看今天的收入分配的压力相比当时还要严重,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予以更大的化解跟解决?
    林毅夫:这个收入的分配问题在书里面谈到,我们看到当时收入分配逐渐的恶化,但是解决收入分配的问题怎么样解决,我觉得解决两种方式,一个就是高收入阶层高收入企业进行征税再分配给低收入人群。但是我认为这个不是根本解决的道路,我觉得根本解决的问题方式,这本书里面我们说如果真正的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话,及时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知道低收入的人他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什么是他的劳动力,就是他原有最重要的资产,高收入的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资本,如果你按照比较优势的发展,再一个发展中国家早期的时候,劳动力价格非常便宜,劳动者收入非常低的,资本价格比较高,资本的获利比较高,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早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让劳动力的人可以参与经济发展的过程,获得经济发展的好处,不仅这样子,因为如果你按照比较优势的发展话,一定可以创造最多的胜利,而且会有最高的积极性积累,因为按照比较优势投资他得分最高。在这种状况之下资本会积累最快,资本积累最快的过程当中,这个要素就会资本从相对短缺变成相对的丰富,对于资本的相对回报就会下降。
    反过来劳动力变成相对丰富变成相对短缺,劳动力的价格的上涨也是一大块,所以这个过程当中你就会发现,就是说穷人所拥有的资产增值非常快,富人所拥有的资产增值比较慢,收入分配的差距应该是搜寻的,我们看到其实亚洲是一条小龙,他在80年代以前,50年代开始到80年代它的收入分配确实改善了,因为就是按照比较优势发展的。
    我们中国当时一条龙一个方面是按照比较优势创造就业,让农民进城,收入比较高,对收入分配有改善,另外一个方面双轨制的改革要给当时的这些大型的国有企业补贴,所以我们就压低利率的价格,压低资源的价格,导致的结果你压低利率的价格谁可以拉到贷款取得补贴,把钱放在金融体系里面,拿到补贴的人不是大型企业,一般是富有的人,或者是大型的企业,你想一般人补贴大型的企业富有的人那收入分配差距大了,我认为我们改革开放之后收入分配造成是要素价格造成的,你在资源价格上面也是这样的,把资源税费当中比资源应该是国家的,但是你资源价格要素价格税费压那么低,谁拿到资源谁马上取得巨大的财富,他马上变成富有的了,生活上的差距变大了。
    主持人:中国收入分配差距很多是因为城乡之间的差距,而不见得穷人跟富人的差距?
    林毅夫:有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有富人跟穷人的差距,城乡至今的差距,土地价格永远被压低的农村,城市里面一般劳动者跟拥有大型企业收入差距也是不断的扩大,所以我们实际上早期看得更多的是城乡之间的差距,但是这些来看是城市内部之间的差距,所以这个影响到收入分配,影响到腐败的边缘,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釜底抽薪的方式把各种要素方式消除,然后可以形成发展跟收入分配应该良性循环的。
    主持人:其中也有一个大家经常讲的概念,实际上是说某些特权阶层可以低价获得很多的资源,这个可能也是收入分配其中一个最核心的恶瘤,这个东西恐怕也需要得到解决?
    林毅夫:这个就是对价格有扭曲,或者市场有垄断的,然后你裙带资本他就会利用政治权利获得,也可能是市场的垄断权利,也可能也可能低价的获取,这样按照比较优势没有资金,没有资金不会有寻租,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他创造的就业机会最多,而且相对来说资产越来越之前。
    主持人:这个是我们把比较优势的经济学跟经济学基本框架包括制度经济学很多的结合一起了,我们刚才花这么多的时间实际上看过去的20年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成功的,我们为什么当时的预言成了现实我们很多问题怎么样一步一步解决的,当然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我们为未来20年奠定了基础,我们后面的时间想讨论一下未来的20年,这个领域出现了一个可能林老师最富有争议的一个判断,林老师一直坚定认为,在未来的20年如果2008年算起的话,中国还应该有20年的8%的增长,这个观点大家很多人都觉得表示很大的质疑,尤其我们今天大家讲,大家觉得一个核心的特征判断概念就是经济增长减速,我们回到一个中高速的状态,中高速意味着6%、5%,8%又成了第二个天方夜谭,我们想问一下你从现在的角度怎么样看待8%。
    林毅夫:这个一般人对于我观点的误解,你是故意的我知道,你已经知道我的观点,2008年开始中国有20年8%的增长潜力,而不是从2008年开始,中国每年达到8%的增长,或者是2008年20年的平均增长率真正的实现,潜力跟实现需要有条件的,中国从2008年开始还有二十年增长的潜力,这个谈到第一个问题强调,因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他经济快速增长的机制来源是符合优势,是跟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的差距,给他们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上面成本比较低风险比较小这个是他最重要的。
    当然一般人会怀疑,中国过去36年平均每年9.7%,是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四倍,他当然有后发优势,可是你的后发优势已经用了36年了,首先来讲人类历史上36年平均每年9.7%,而且时间这么长,所以他们认为其他的利用后发优势的国家,像日本亚洲市场,他们也不过就是20年,从8到10%降到8以下然后到7到5,中国已经36年了,中国可能会降下来。
    我觉得不能简单的从过去已经多少年的方式因为起点不一样,最终是要判断的说,中国现在还有多大后发优势,我觉得判断后发优势最好的方式是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DP的水平,跟发达国家人均GDP的水平差距是一个最好的。
    主持人:其实看美国我们的人均GDP占美国的多少这个角度?
    林毅夫:对,因为人均GDP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平均劳动生产力,平均劳动生产率代表国家的平均技术水平跟产业水平,我最近做发言看到这个事情是2008年08年根据人均购买力计算GDP是美国的21%,是1951年日本跟美国人均GDP的差距,新加坡1967年跟美国的差距,是台湾1975年跟美国的差距一样,是韩国1977年跟美国的差距是一样的,这些东亚经济体,在他的人均GDP是美国的21%代表着后发优势的潜力下,他们实现了20年8到9的增长,既然他们可以实现20年8到9%的增长,代表着中国2008年开始靠后发优势有可能有潜力实现20年8%的增长。
    要把8%的增长划分出来当然一系列的途径,有内部的条件有外部的条件,如果外部条件上2008年以后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发达国家没有完全复苏,发展中国家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他的产品应该卖到发达国家去,发达国家能够卖出去的就少了,这种状况之下当然引起很多的经济增长率,另外国内不能维持社会稳定,不能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你的产业升级才有后发优势,所以一系列的条件。
    如果想把这些条件利用好就会比较接近了,如果这些条件不利用好的话,当然有潜力在这个地方不代表你就一定可以快速发展。

责编:姚丽娜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