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祭灶是最有年味的节俗

2015-02-19 14:42:31来源:海外网 分享:
字号: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君上西天”。

腊月二十三称为小年,小年是春节的开始。这天在我的家乡除了吃水饺、蒸黏糕以外,主要活动是祭灶。我小的时候常常和家人一起祭灶。祭灶是最有年味的节俗,最能彰显中华文化的内涵。每次祭灶母亲都要给我们讲许多故事。

传说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王老君上西天,向玉皇大帝叙说一年来,民间所发生的恩恩怨怨,好人好事,坏人坏事。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的言语,进行惩恶扬善,给做好事的人恩典幸福,坏事的人减寿折福,轻则减100天,重则减300天。人们都很畏惧灶王,生怕灶王在玉皇大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因此,灶王上天之前,家家户户为灶王饯行,即祭灶。想方设法把灶王打点得高高兴兴,请求灶王在玉皇大帝面前“好话多说,坏话少言。”

祭灶是一项很严肃认真的事情,有一定的程序与规则。每到黄昏时分母亲就把我们召集一起。在灶王龛前,摆上水果、糖瓜、黄钱、叠好的金银元宝、凉水、草料等供品。然后焚香,烧三炷高香。民间讲究烧高香走好运。高香燃尽后揭下灶王像,把提前融化好的糖瓜抹在灶王的嘴上,意在封住灶王的嘴,以免在玉皇大帝面前搬弄是非。

随后把灶王像、黄钱、叠好的金银元宝、草料放入盆中点燃,与此同时家人都要顶礼膜拜,边拜边祷告说:“灶王老君您上天,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燃烧灶王像时要用木棍把像挑起,使纸灰升腾,象征把灶王送上了西天。祭灶完毕,母亲把糖瓜、水果分给我们吃。正是“上供人吃,心到神知。”

除夕夜晚灶王老君返回人间,母亲为了给灶王接风洗尘,重布佛龛。把提前准备好的灶王像贴上。灶王原是主管饮食之神,所以把灶王像张贴在锅台后,有的家采用佛龛,我们家把灶王像直接贴在墙壁上。

灶王像有单人的,只有灶王一神。也有双人的,灶王爷与灶王奶奶。还有多人的,我们贴的是双人的,母亲说,只有双人才算一个家。灶王像多数来自杨柳青,木板水印,色彩鲜艳,人物逼真,栩栩如生。张贴灶王像时必须虔诚,彬彬有礼,恭恭敬敬,边张贴边乞求:“请灶王保佑我们阖家幸福,万事大吉,四季平安。”在灶王像的两边要张贴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回宫降吉祥,横额:一家之主。在横额下压一张挂签,谐音挂钱。挂签多为彩纸,长30厘米,宽20厘米,上面镌刻:“五谷丰登”、“吉庆有余”等字样。四周刻上古钱、麦穗等图案,下边成穗状,以此祈福消灭。然后摆上供果,焚香,新的一年开始了,灶王继续执政。

后来得知,祭灶的习俗始于夏商,《论语》中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记载。到了先秦把祭灶列为户、灶、门、中雷、(土神)、行等五祭之一。宋朝时期对祭灶更为重视,形式多样,供品丰厚。宋范成大《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由此可见那时的祭灶有多庄重。祭灶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

母亲给我们讲了许多祭灶的来历,她说:灶王原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犯了戒令,被玉皇大帝贬谪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主管民间饮食、记录人们言行举止。灶王“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

她还说,祭灶是来自张单休妻的传说。张单做生意发财后,嫌弃勤劳善良的妻子丁香,一纸休书,把丁香赶出家门。娶一个年轻貌美的女人为妻,此人奢侈无度,家道很快败落,张单流落街头。一年腊月二十三张单误入丁香家讨饭,面对前妻,无地自容,一头钻进炉灶里烧死了。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把张单封为灶王,以此警戒后人。

她又说,祭灶是来自张氏兄弟的故事。哥哥泥水匠,弟弟画师。哥哥给左邻右舍盘垒的锅灶美观适用,人们称他为张灶王。张灶王和善可亲,经常调停人间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美满,其乐融融。一年腊月二十三,张灶王因病去世。从此,家人争吵不休,画师对此无能为力。在一个张灶王祭日的夜晚,画师把家人召集一起,指着锅台后的张灶王像说:玉皇大帝封哥为“九天东厨司令灶王府君。”派他回来看管你们,谁再闹事,玉皇大帝就惩罚谁。从此,家人不敢撒野,都和睦相处。此事传出以后,街坊邻居也都前来索取张灶王像贴在自已家中,每到腊月二十三都要祭奠张灶王。民间有则顺口溜:“灶王爷本性张,骑善马挎着枪,上了天见玉皇,人间好事要多说,明年下界见吉祥。”

以上这些均是民间传说,不管哪种说法都是劝人为善,多做好事,勿做坏事。(作者:河北承德市双桥区 郭洁娴)

责编:乔飞翔

关键词:年味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