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墓园。
海外网2月16日电 1942年,中国远征军正式赴缅同日军作战,中国军队以伤亡近20万人的代价重创了日本法西斯,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经统计,目前仍在世的旅缅远征军老兵约有20人。
1月5日,缅甸曼德勒云南会馆,在异国他乡,四位中国远征军老兵再聚一堂。在这里他们迎来中国迟到的问候:云南省慈善总会及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为远征军老兵送来的新年礼物及2014年下半年的慰问金。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香港《文汇报》15日报道称,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生活在缅甸的部分远征军老兵收到特别的慰问。这些七十多年前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如今已到垂暮之年的抗战老兵有这样的愿望:在有生之年能回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乡和家人过一个热闹的春节。
不怕死亡怕被遗忘
“我们不害怕死亡,害怕的是被遗忘。”一位远征军老兵曾经这样感伤地说。
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远征军”这段光荣历史,一度被尘封垢蒙。老兵们也出于种种考虑,不愿提及甚至有意隐藏身份。56岁的昆明市民颜刚直到2005年才知道父亲颜嘉铭曾是一名远征军战士。
90岁的老兵卢彩文精神依然矍铄。卢彩文说,腾冲仍然健在的老兵有30多人,经济上有困难的被纳入了低保,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有吃有穿,生活有了好转。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政治上的关怀,这让我们觉得活着很有意义。
70岁的叶晓东也颇感安慰。他的父亲陈团圆1939年从新加坡回国,成为了三千多名奋战在滇缅公路上的南洋华侨机工中的一员。1944年,留在沦陷区继续抗日的陈团圆被日军活埋时,叶晓东刚出生3个月。父亲什么也没留下,牺牲的地点也找不到,对父亲的思念与祭奠只能深藏在心里。2005年,俯瞰滇缅公路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在畹町落成,已经退休的叶晓东担任了管理所所长。叶晓东说,碑后长廊里刻有机工名单,我父亲的名字也在其中。祭拜有了地方,我感到很欣慰,相信父亲在九泉之下也能安息了。
抗战老兵盼回家
年前,云南省慈善总会专程到缅甸的密支那、曼德勒等地看望和慰问了18位在缅甸生活的抗战老兵,为他们送上新春祝福,也倾听了他们内心最大的愿望:“我想回家”。红红的中国结、普洱茶和新年红包,浓浓的年味一下就充满了屋子。老兵们见到来访,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聊起他们参军和参战的经历。
每到一个老兵家里,他们的激动和高兴,都出乎意料。老兵不经意地追问 :“你们还会不会再来看我?”大家唏嘘不已。
由于时间久远,寻找在缅甸的抗战老兵,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在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和缅甸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最终找到了18位抗战老兵,他们均已九十多岁了。这些老兵多是因为战争原因而留在缅甸生活,有的老兵至今未加入缅甸籍,在他们内心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尊重。
国家认可是最大安慰
满是战壕坑道的山体,历经枪林弹雨仍在顽强生长的古松,因被鲜血染红山顶而得名的“红帽坡”……若不是走进去、细细看、认真听,谁也想不到,这座挺立于怒江西岸,长满松树的雄伟山峰,70年前曾发生过一场极其惨烈的战争——松山战役。
62岁的戈叔亚如今已是公认的滇缅抗战史专家。1983年大学毕业后,一次出差的经历,让他偶然得知了这段历史。“1968—1969年,我在腾冲当过兵,大学里学的是历史专业,还选修了二战史,却从不知道这段历史。”戈叔亚说,从那以后,他开始通过朋友介绍,采访老兵,查找史料,研究滇缅战史。
在昆明,有一个“关爱抗战老兵计划项目办公室”,共有60余名志愿者,其中80%为老兵后代。寻访并为生活困难老兵提供关怀和援助,是他们的主要目的。66岁的王力是其中一员。已白发苍苍的她扶着父亲——91岁的远征军老兵王惠生的胳膊,说那场战争的亲历者已经越来越少,现在是用只争朝夕的心情去关爱他们。而国家的认可,对他们是最大的安慰。
对家乡思念从未间断
罗春香、林峰两位老人对家人对家乡的思念从未间断。祖籍南京、今年99岁的经明清老人讲起远征军,讲起故乡,思绪万千,非常希望在有生之年再回家乡看看。
祖籍云南的李光佃,参加过龙陵松山战役,现在已经90多岁,居住在缅甸的密支那。原来在缅甸生活了几十年的李光佃,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带着子孙后代回到祖国定居。
云南省慈善总会已经启动的“关爱抗战老兵”项目,就是希望多关心和关注这些老兵,他们现在年事已高,回国回家的愿望实现起来有难度,但要用心用情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关心和家庭的温暖。(郝青 综合报道)
责编: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