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是绿色的。从机场去市区,从市区去乡镇,高速路旁郁郁葱葱,看不完的五百里青山。
井冈山更是红色的。红色的景,红色的人,红色的精神底蕴。
八角楼、挑粮小道、会师桥、文星阁、龙江书院、红四军建军广场旧址、古城会议旧址、烈士陵园……在井冈山,重温中国共产党首个革命根据地足迹,常有时空交错的感觉。
采访对象有的是烈士后代,他们的先辈曾给红军送过粮、补过鞋,和红军一起挑过水、种过田、抬过担架,冒着生命危险帮过红军。不止是井冈山,“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缝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他上战场!”“得知部队缺木材,17万块门板送前线”……这些挚朴的语言,传递着全国各地老区人民对子弟兵的鱼水情谊,也记录下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所做的突出贡献。“革命成功,吃穿不穷”,是中国共产党对老区人民所作的庄严承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饮水思源,攻坚克难,我们要帮老区过上一样的好日子,不能让一个老区百姓掉队。
习近平总书记曾亲自作出指示:“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革命老区多集中连片在特困山区,经济发展水平长期滞后。革命老区能不能率先脱贫奔小康,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性指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党和老区人民血肉相连。记者在井冈山采访数日,深切感受到井冈山人已经找对了方向,趟开了路子。更令人佩服的是,井冈山没有满足于在全国第一个宣布脱贫摘帽,而是盯准了全面奔小康的新目标。
“绿的更绿,红的更红”,井冈翠竹长在,红色精神永存。革命老区,更好的日子在后头!(本报记者 王 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2月05日 第 04 版)
【中国脱贫传奇】系列:
责编:张荣耀、袁如霞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