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寨乐镇革新村村民在采摘辣椒。刘定琴摄于2019年9月2日
纳雍县寨乐镇英底村俯瞰。钟馗摄于2019年5月22日
中国扶贫看贵州,贵州扶贫看毕节。
毕节,曾被认为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其中纳雍、威宁、赫章3个县,更是穷到当地人都喊“去不得”。
为啥“去不得”?当地有几个流传很广的俗语——“去时天不亮,来时月亮上”“想口米汤喝,除非痛大病”“高山老箐,洋芋当顿”。
“这几句话,以后嘞年轻人都听不懂啰!”73岁的纳雍县寨乐镇英底村村民李华秀解释,说“纳威赫,去不得”,一是路难行,出去一趟要爬好几座山,走时天还没亮,回来时月亮又升起了;二是生活太差,饭是土豆,菜也是土豆,只有病了,才舍得煮点米汤喝。
谁能想到,这苦穷了上千年的地方,正变得充满活力和吸引力。
“现在是路好、房子好、吃得好。”李华秀坐在村口,和老姐妹们一起晒太阳。
贵州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打隧道、架桥梁,纳雍也在2015年底盼来了高速路,水泥路跟着修到英底村口。村民们喂猪养牛,种辣椒种果子,干得起劲。“家家都养猪,有农技员手把手教,养好了,扶贫干部联系人上门收,啥子都不用烦!”李华秀说,吃了六七十年的土豆,终于可以痛快地吃白米饭吃肉了。
去不得的“纳威赫”,不仅出出进进方便了,还成了热门“打卡”地点。
“游客多着啰!特别是每年2月樱桃开花、4月樱桃结果时,看花的、采摘的、采购的,都挤着过来嘞。”纳雍县陶营村村委会副主任杨有松有点小得意。
“真有那么火?”记者问。
“那还能有假!就这高速路口,人多的时候要限流嘞。”杨有松说。
产业扶贫,陶营村推广樱桃种植。3万亩玛瑙红樱桃,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也带旺了乡村旅游。就拿今年来讲,包括陶营村在内的整个厍东关乡已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仅旅游收入就超过5000万元。村民们忽然发现,原来天天想逃离的大山上也可以长出宝。
贫困户赵高贵不再外出打工,卷着铺盖赶回老家,头一件事就是去学怎么种樱桃,“看人家都赚着了,能不心急嘛!”
嫁接、剪枝、修形,起初老赵有点吃力,好在村里专门组织技能培训,村民们也常互相帮一把。“完全不怕卖,大部分都被水果批发商上门买走,还有些被游客采摘光了。”
小樱桃,以前村里人都不在意,也看不上,偏偏靠着它,陶营村的“土疙瘩”成了“金疙瘩”,更多村寨也从中受益。去年,陶营村所在的厍东关乡又有两个村子摘了穷帽,累计近6000人斩断“穷根”,全乡森林覆盖率也升至76.3%。
山绿了,路通了,日子好过了,出去的人都像赵高贵一样往回跑。
在广州做了多年自媒体电商的康胜前,去年也选择了还乡。回来干啥子?还是做电商,只不过直播销售的商品增加了家乡的小核桃等土特产。康胜前把他的创业公司设在扶贫车间内,除了办公区和直播间,另有一个生产车间。“毕节土特产原生态,很不错嘞,交通方便了,渠道建起来,卖得就不会差。欢迎你们也来买呀!”康胜前对记者说。
2018年7月,在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南来北往各方客,都来河边把歌唱。一唱二月樱花香,二唱四月玛瑙红,三唱夹岩修水库,人气财气都带旺……”陶营村樱桃文化广场上,飘荡着一首首悦耳的山歌。毕节,这个中国唯一的开发扶贫试验区,在各方力量汇聚下,呈现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记者 邱海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1月25日 第 01 版)
责编:陈亚楠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