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他这一辈华人精神世界里最本质的特征
笔者第一次去联通书局买书,是2006年。后经人介绍,又认识了老板杨兆骥先生,当时他已74岁,面相端庄,身材高大,风度气质都很好。杨兆骥年轻时华校高中毕业,后来又读过印尼文的大学,中文功底深厚,还精通印尼文和英文,并且会说日语,属于老一辈印尼华人少有的饱学之士。在一些公众场合,杨老谈吐高雅,喜欢讨论文学和历史问题,像一位大学教授。私下里和熟悉的老友聚会,久经商海江湖,阅尽红尘的他,也会回忆几段当年去日本经商时的艳遇,说来同样是妙趣横生,活色生香。
杨兆骥先生和太太蒋素姗近影。
2007年,杨老和夫人有一次去福州,笔者当时也在国内,接到电话,就跑到他夫妇住的酒店,尽了一番地主之谊。后又陪两位老人前往长沙,并在当地朋友曹建国带领下,一同去韶山参观了毛主席故居。
此次近距离接触,杨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长沙湖南省博物馆,参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那件著名的素纱禅衣时,听解说员讲到,这件西汉时期2000年前制作的纱衣,长1.28米,且有近2米的长袖,重量仅49克,还不到一两,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用巧夺天工形容绝不为过。2000年前中国古人制作技艺之高超,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水平。
杨老听罢,先是睁大眼睛,死死盯住展台玻璃,仔细打量了好一会儿,随即又双目紧闭,脸上的肌肉微微颤抖,内心仿佛痉挛了一般。再睁开眼时,泪水便无声地滑落下来。
一旁的讲解员姑娘见状忙问:“老先生,您怎么啦?”
老人掏出手帕擦了擦眼睛,小声回答说:“小姑娘,不好意思!我这是感动的流泪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多么博大精深!祖先的创造实在了不起。你们年轻人可能不能理解,像我这样年纪的印尼华侨,对中国传统东西的迷恋。”
从韶山回来的路上,杨老告诉我,五六十年代,他是印尼非常进步的华侨青年,“哎呀!真是爱国爱的不得了,而且受那个时候左倾思潮的影响,我完全认同大陆的红色宣传,对台湾国民党抱有很深的敌意。”
“结果到七十年代,印尼和中国断交了还没有复交,很多华商去不了大陆,就跑到台湾找商机做生意。我那个时候也去台湾,因为是左派,一开始我还是带着一些政治成见,结果下了飞机,坐计程车去市区,司机一和我说话,地道的国语,还有中国传统的话题,我顿时感到有说不出的亲切。再看到台北街道上的各种中文招牌,都是我们的中国文化啊!我马上打消了成见,对台湾产生了好感。你看,这就是文化认同的结果。”
杨先生心路历程,再度说明一个事实:无论政治如何分裂演变,中华文化底蕴的深厚绵远,始终是他们这一辈受过良好中文教育的海外华人的生命本质里最系恋的一部分。
自那次杨老和夫人中国之行回来,我们在雅加达又见过几次面,后来接触就渐渐少了。有关他的人生经历,我也是在相关报道中陆续了解的。
2018年中秋节,杨兆骥(中)和老同学陈正祥先生( 右二)等几位上世纪五十年代当过华校老师的老同事出席雅加达华文教师公会举办的联欢活动。
责编:童芳、夏夏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