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马甲报告:谁有免穿囚服的特权?

2015-03-27 09:13:5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数据显示,在全部的样本中,穿马甲出庭受审的刑事被告人有601人,占63.3%;剃头的有508人,占53.5%。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穿马甲的人数比例是69.2%;而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穿马甲的人数比例最低。

  演变:随司法政策导向迂回摆动

  我们似乎有理由大胆推测,我国的司法机构越来越尊重程序正义,越来越尊重当事人的尊严和权利。

  然而,就本研究的数据来看,司法机构在维护程序正义和保障被告人的尊严和权利方面并没有预估的那么理想。

  为了能够从直观上把握穿马甲人数和不穿马甲人数的发展变化趋势,我们以全部的949个样本为基数来分析1996年以来的变化轨迹。以每年的样本中“穿马甲”与“不穿马甲”出现的频率为基础,把1996年以来的数据按年度顺序制图如下。

黄马甲报告:谁有免穿囚服的特权?

  可以大体分四个阶段:

  1、1996年-2000年前后:“无罪推定”

  1996年以来,在法庭上穿马甲受审的被告人人数呈增长趋势,不穿马甲的人数呈下降趋势。1999年的50个样本属于大样本,不穿马甲的有50个,更加说明在该时间段不穿马甲为“主流”现象。这种不穿马甲占多数的现象一直持续到2000年前后。

  【背景】1996年修订《刑事诉讼法》前后,“无罪推定”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去除刑事被告人马甲的呼声也很大,于是出现了1996年、1997年1999年三年“零马甲”的现象。

  2、2004年:平分秋色

  到2004年,在总数为46个的样本中,穿马甲的有24个,不穿马甲的有22个,两者的频率几乎相等。上图也显示了,两条曲线在2004年前后走向中间,平分秋色。

  【背景】世纪之交,伴随着司法改革、法官职业化建设,诸多的审判细节受到关注,比如法袍、法槌等,此时穿马甲的刑事被告人人数明显少于不穿的人数。

  3、2004年-2010年:穿马甲的高峰

  2004年以后,相对于不穿马甲的人数,穿马甲的人数逐年增多。2006年,在全部的124个样本中,穿马甲的有92个,成为年度数量上最高峰。到2010年,在全部96个样本中,穿马甲的占81个,则成为频率上的最高峰。

  【背景】再后来,随着司法不断被要求服务于“维稳”大局,“穿马甲”这种小事便显得不值一提,于是2008年前后,穿马甲的人数达到顶峰。可以看出,受到不断变动的国家政策和司法政策的影响,司法的行为也抹上了“运动”的色彩,使得本来可以彻底脱下的马甲又被穿上。

  4、2011年以后:开始减少

  2011年以后,每年度的穿马甲的数量仍然高于不穿马甲的人数,但差距有所减小。从图上看,两者有向中间靠拢的趋势。但2012年和2013年的样本数量不是很多,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变化,尚需进一步的观察。

  【小结】就本研究的数据来看,我们很难看出司法机构比以前更加遵循程序正义。受到某个时期的司法政策的导向和影响,司法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在摆动和迂回。

  结语:从细微处见法治的得失寸进

  本研究从“马甲”这个小的庭审细节入手,通过近千份数据探讨了由“马甲”所折射出来的程序正义在中国的现状。需要指出的是,程序正义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并且可以表现为多方面的要求,整个诉讼程序的各个环节都会有程序正义的影子。在这个意义上,本研究用“马甲”这个小元素来指代程序正义,未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马甲”当然不是程序正义的全部,与宏大的法治体系相比,它仅仅是细枝末节,但这样的一个细节却具有标志性意义,它可以客观地说明我们有无在认真地对待法治。

  法治从来是具体的,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实际上是由许许多多细微的甚至是琐碎的小制度合力构成的,仿佛滚滚长江本是由无数支江细流汇聚而成。离开了具体的法治,那种宏大而高扬的法治只不过是引起空气振动的口号而已。如果想避免法治变成华而不实的口号,就应当从改造诸如“马甲”的这样的具体细节开始。(来源:腾讯新闻)

责编:贾雯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