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侨乡·我的家(20)】雷州半岛话桑麻

2021-04-28 04:44:27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生成海报
字号:

雷州半岛多彩的土地。黄余武摄

“我老板答应的事,只一件做到了,就是两轮车换成了四轮。”快人快语的曹桂芬笑道。

她好像忘了自家住进了三层小楼。一层大客厅里,柜式空调、摆着好茶好酒的多宝格、宽大舒适的木沙发,茶几上的功夫茶……她“老板”李敏很沉稳地坐在一边。

1978年底,正上幼儿园的曹桂芬从越南回来,过河时水没到脖子,“拽着我哥背的箩筐,差点被冲走”。

上世纪90年代,农场职工开始承包土地,她和亲戚雇车队开四天四夜到北京卖菠萝。顾客说:“便宜点吧,你又不差这一块钱。”她说:“我差好多块钱,所以才来北京。”在北京,她与广西玉林人李敏相识相爱。李敏1993年就到处闯荡,日本没去成,就开始做小生意,1996年早早用上了电脑。生二胎后求安定,两人回到农场。大专学历的李敏,现在是红星农场菠萝产业园区党支部书记兼经理。

辟蛮荒为粮仓

红星农场在广东省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县。向北依次是雷州市(原海康县)、遂溪县,这也是古代雷州一州三县的格局。在海外华侨华人心目中,雷州是个大概念,过去湛江属雷州管,如今雷州半岛都属湛江管。

有别于珠三角经济区蓬勃的制造业、科技研发和现代服务业,地处粤西的雷州半岛主打特色农业。

在雷州半岛,大片鲜润的红土地,把县道、乡道都染成了红色,与深绿色的农作物、半空中凹着立体造型的云,一起构成让人眼睛无法移开的美景。

历史上的雷州除了多雷暴,还是蛮荒之地。《隋书·地理志》称:“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卑湿,皆多瘴疠,人尤夭折……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诸僚皆然。”在被贬谪至此的苏辙笔下,雷州“陆水奔驰,雾雨蒸湿……出有践蛇茹蛊之忧,处有阳淫阴伏之病。”

自南宋起,雷州知军事何庾、戴之邵先后率雷州百姓挖渠筑堤,堤防海潮,渠送水解旱,同时用淡水冲刷盐碱化的农田。巨大的沟渠网络,最终造就了东西洋22万亩良田的“雷州粮仓”。

汉代,徐闻港商贾云集,官办商船从这里起航,携带黄金杂缯,换回明珠碧琉璃。隋唐时期,口岸东移至广州、泉州。雷州人或因生活所迫,或因战乱,沿祖辈南洋经商的水道背井离乡,越南、马来西亚……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雷州半岛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20万左右。

从海外归故乡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华侨回流雷州半岛。

现属广垦糖业集团的丰收公司位于雷州市,前身为收获农场和南光农场。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彭达皓告诉记者,雷州半岛接收安置归侨有三个高峰,分别是上世纪50年代的马来西亚归侨、60年代的印尼归侨和70年代的越南归侨,丰收公司接待安置越南归侨约1000人。为解决他们的工作生活问题,农场用自筹加联合国难民署援助的资金,建起年产5万吨的菠萝罐头厂。无论是台风受灾补助还是危房改造,公司都是归侨优先。目前,所有归侨都参加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了生有所养、老有所依、失有所济、伤有所保。

第七届全国侨联委员、丰收公司侨联会原主席何伟粼对农场历史非常熟悉。1951年,面对橡胶封锁,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决定,解放海南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为林业部队,在雷州建起代号为0110、0111等的垦殖场,开荒种橡胶,并开始接待安置归国华侨。之后经历了国营农场、建设兵团及恢复国营农场建制各阶段。

何伟粼高中毕业后进农场工作,如今已退休,两个女儿在深圳。

目前,湛江地区共接收安置归侨12041人,其中农垦系统接近8000人,主要安置在雷州半岛的十几个农场里,地方接收4000多人,安置在地处雷州市的奋勇华侨农场。

雷州市委办公室原副主任吕金文至今还保存着1940年生于马来西亚的出生纸。他父亲是制胶工人,1953年响应国家号召到雷州种橡胶,砍竹搭房,泥糊篱笆为墙。适龄儿童就近读书,考上龙门中学的吕金文还获得助学金。在部队服役后,吕金文回到海康工作。如今生活安逸。

吕金文说,国家能生产合成橡胶后,不再需要那么多橡胶树,加上橡胶树产值低、易被台风刮断,现在种的多是甘蔗、菠萝、香蕉,还有剑麻、桑树。

以勤劳创美好

12岁的黄秀文从越南回来正赶上中秋。农场杀猪发月饼,全家住进砖瓦房,父母有了工作,他插班读书,“很温暖的”。现在他包了50亩地种甘蔗,日常管理全机械化,只有砍甘蔗要人工。因为要留一截明年再生,用机械,留多了浪费,留少了会把泥土带进机器。

越南归侨凌亚水比较腼腆,听人说,他种的甘蔗平均亩产7.5吨,一个榨季纯收入8万多元,家里盖起小洋楼、添了小汽车,曾荣获广垦糖业集团公司“优秀党员”。见到记者,他只是低头抿嘴笑。记者好奇为什么他的产量高?原来除了管理用心,他还按照土壤检测结果试用药肥。他哥哥凌钦龙也是好样的,作为丰收公司甘蔗基地公司生产办主任,管着近1.5万亩的甘蔗地,去年盈利360万元。

黄俊禄脸上有风吹日晒的痕迹,眼神专注。他11岁从越南回来,被分到潮汕。那里人多地少,跑去深圳打工挣了几万块,自己做生意又亏掉了。1996年来红星农场投奔舅舅,包了30亩地。

“你不懂技术吧?”“不难,勤问,勤学。”

为保证制糖,承包地的80%要种甘蔗。头脑灵活的黄俊禄就到其他农场包地种菠萝,现在规模达到六七百亩。挣到100万元时他开始买房,现在房子已买到徐闻和佛山。

菠萝自然成熟在6月,一般清明前就开始采摘。新一季菠萝10月后休眠,将近两年才能收获。

看到凤梨比本地菠萝收益更高,黄俊禄又种了400亩凤梨。凤梨需要催花3次,从太阳下山到夜里一两点,隔天一催。现在的他,背着120万元房贷和60万元种地投入,“如果来年平平安安,没寒潮冻坏花,我就翻过来啦”。

曹桂芬家客厅还坐着脸带笑容的印尼归侨余连水。1961年回国时她才1岁,高中毕业后在农场工作:割胶、幼儿园、淀粉厂、畜牧公司……靠劳动攒了20万元,盖起了小楼。

有些矜持的何亚贵1938年生于印尼,1959年自愿回国参加祖国建设。在广东中山上培训班学开拖拉机时,认识了如今的爱人。1960年来到红星,现在退休金有2000多元,“回来好,好在生活有保障”。余连水插话说,在印尼,不工作就没有钱,她留在印尼的姐姐就是这样。

李敏和红星农场人事科长彭定宝带我们去看农场自营的3000亩优质菠萝生产基地、菠萝品种园、给苏联时期旧屋穿衣戴帽的特色民宿以及保存历史遗迹的军垦文化展、知青园。农场正谋划建立包括饮食广场、水上乐园(垂钓、游泳、划艇、漂流)在内的主题公园,兼顾农业观光、四季奇异瓜果采摘、科普教育与户外拓展体验,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

雷州半岛在中国大陆最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遥遥相望。去年9月26日,徐闻港区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综合交通枢纽中心项目)开港运营,粤琼两地海上航程缩短一半,互联仅需1小时。人们憧憬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能给雷州半岛带来更美好的未来。(记者 张稚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1年04月28日第06版)

我的侨乡·我的家系列报道

【我的侨乡·我的家(19)】台湾“葡萄大王”做起福清新农民

【我的侨乡·我的家(18)】一杯酸茶让德昂文化飞出大山

【我的侨乡·我的家(17)】水乡乌镇的“科技奇遇”

【我的侨乡·我的家(16)】“光伏小镇”光明路

【我的侨乡·我的家(15)】澳头:从古渡头到创意侨村

【我的侨乡·我的家(14)】“无论走多远,故乡永远在身后”

【我的侨乡·我的家(13)】"碉楼旅游,不只是卖门票"

【我的侨乡·我的家⑫】广州花都华侨农场:流溪河畔侨心暖

【我的侨乡·我的家⑪】文昌龙楼:航天带出小康村

【我的侨乡·我的家⑩】青田,跟欧洲越来越近

【我的侨乡·我的家⑨】南洋风情惹人醉

【我的侨乡·我的家⑧】客家古村唱起新山歌

【我的侨乡·我的家⑦】荒海滩变身幸福湾

【我的侨乡·我的家⑥】在余杭做电商吃到“糖”了

【我的侨乡·我的家⑤】千年古港正青春

【我的侨乡·我的家④】夜访“滇西小哥”

【我的侨乡·我的家③】百年碉楼复活记

【我的侨乡·我的家②】走出去的“山边人”回来了!

【我的侨乡·我的家①】保山“小记者”争着晒家乡


责编:叶壮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