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侨乡·我的家①】保山“小记者”争着晒家乡

2020-08-19 04:04:21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举办桑葚节时,人们身穿少数民族服饰在桑葚园里合影。  杨  吉摄


西邑乡西邑小学小记者拍摄的易地搬迁小区。  王晓婕摄


西邑乡举办桑葚节时,一名女童手拿桑葚。  刘晓静摄

开栏的话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6000万海外华侨华人的故乡,侨乡寄托着海外华侨华人的乡愁,如今也绽放出别样的风采。

侨乡遍布中华大地。其中,广东、福建、浙江、云南、广西、海南等省份,是中国的传统侨乡大省。本报选取一批著名侨乡,组织记者深入侨乡的城乡、村镇,进行扎实、细致的实地采访,以生动、鲜活的笔触,描写新时代侨乡的新变化、新面貌。

自今日起,本报推出“我的侨乡·我的家”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最近,云南《保山日报》编辑部又收到不少特别的来稿。

“我的家乡坐落在连绵起伏的山间,这里溪水潺潺,鸟儿啼鸣,花朵喷香,空气清新,待客热情,天气常晴!当然最不能忘记的当属这里的桑葚啦!”这是保山第九中学八年级的“小记者”王乙丞发来的“通讯”。王乙丞的家乡——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被称作“桑葚之乡”,每年仲夏都会举行盛大的桑葚节。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桑葚节未能如期开办,但家乡那抹浓郁的紫红色是王乙丞心中不变的最美风景。这名“小记者”在来稿中充满期待地写道:“我坚信,明年的桑葚会更大更红更甜,桑葚节也定会热闹非凡!”

西邑乡西邑小学的“小记者”王晓婕发来的是一张“新闻照片”:远山衬托之下,一栋栋黑瓦黄墙的簇新楼房整齐排列。仔细瞧,楼前绿植挺立,不少屋顶上还装了太阳能板。那是她和家人前阵子住进的易地搬迁小区。疫情的阴霾正在逐渐消散,王晓婕与家人的幸福生活从崭新的家园启航了!

每隔一段时间,这些文字透着稚气的“通讯”,或是技巧略显青涩的照片,会刊登在《保山日报》上,并通过报社的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推送给更多读者。从2015年9月至今,已有近500名保山市的小学生化身“党报小记者”,采写600多篇图文作品,用纯真童眼见证着家乡发展。

“我们大人之间聊天,有时会听到人说,我真不知道我的家乡好在哪里。为什么?因为他习惯了拿老眼光盯着不如意的事。那么,在孩子们的眼中,家乡到底变了吗?”

5年前,《保山日报》社新媒体编辑部主任赵剑带着这个疑问,向报社提议创办“党报小记者站”。这位喜欢扎在孩子堆里的“老顽童”觉得,答案或许会不一样。

提议很快被采纳。2015年下半年,首批4个小记者站“开张”了,分设在隆阳区与昌宁县的4所乡镇小学,有的紧邻波涛汹涌的怒江,有的背靠绵延苍翠的茶山,有的坐落在咖香四溢的“中国咖啡第一村”,有的藏身于满目绿意的滇西最大蚕桑基地。

在保山坝子四周的高山大壑间穿行一番,便不难发现,这些小记者站所在的乡镇“境遇”相似:它们皆因高山环绕、大江穿行,有着令人闻之向往、观之惊叹的绝美风光;又因高山封闭、大江阻隔,过去许多年深陷贫穷的泥淖,迈不开发展的步子。走出大山,成了当地人摆脱贫困的唯一办法。

位于隆阳区西南部的潞江坝,便是这样一块曾被“捆住手脚”的土地。如今,高黎贡山依旧巍峨耸立,怒江激湍仍然肆意奔流。而当一篇篇稚嫩笔头写下的“报道”从那里陆续传来,赵剑惊喜地发现,曾让老一辈人绝望的景象早已不见,希望的小苗正在一颗颗幼小的心灵中奋力生长。

潞江镇小平田明德小学的四年级“小记者”宝寿童在“来稿”中这样夸赞自己的家乡:“它是大地与太阳拥吻的地方,一年四季瓜果飘香,头顶香蕉,脚踩菠萝。”

同校五年级“小记者”曲培颖告诉读者,在“被长长怒江环抱着”的潞江坝,“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愉快的歌声笑声”。尤其是到了春天,“爸爸开着拖拉机将收获的咖啡一车车地拉出去,生性活泼的妈妈高兴得不是唱就是笑”。

潞江坝为何大变样?潞江镇小平田明德小学六年级“小记者”帕建圆试着作答:“这里无时无处不体现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奇’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享誉世界的潞江小粒咖啡在这里成长壮大;蜚声海外的白胡椒、优质荔枝、龙眼博得了众多商家的青睐……”

原来,潞江坝走出“深闺”,与大山外面的世界“接轨”了!

近年来,保山脱贫攻坚深度发力,交通扶贫扎实推进。至2019年底,全市75个乡镇956个建制村通硬化路、通邮、通客车率均达100%,建成美丽公路县乡道840公里,县域高速“能通全通”加快。过去建制村通路不通车、晴通雨阻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善。

随着保龙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潞江坝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搭上了“顺风车”,开始在怒江两岸搞起经济林果规模种植。很快,怒江东岸,1500多亩火龙果基地铺陈开来,一片红火。有了好营生,山头上的人家在政府的帮助下,纷纷搬到了江边平整的坝子上。

坝子位于山脚,气候温热,土地肥沃,满地生机。有人种咖啡豆,有人经营果园,还有人试水旅游业。机会一个接着一个,潞江坝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难怪宝寿童自豪地说:“我的家乡怎能不让我喜爱呢?”

逢山开道,遇水搭桥。路通了、宽了,对保山这个地处横断山脉深处的侨乡而言,不仅意味着山顶与山脚的距离从数天跋涉缩短为一两小时车程,更意味着山里山外不再是相互隔绝的两个世界。沿着一条条修葺一新的公路,新鲜事物、发展机会不断涌进来,激活了与潞江坝一样藏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大小坝子,也点亮了村寨里那一双双闪亮的童真眼睛。

越来越多的“童言童语”“童眼童心”,从一个个“小记者站”飞出,迫不及待地想告诉人们,家乡的变化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会摄影的小男孩,看到自己就读的村小引进了新鲜玩意儿,便发来“新闻照片”:放学后,同学们舍不得回家,顶着一张张好奇的小脸,抢着与新来的机器人“小伙伴”互动;

爱自拍的小女孩,看到家乡西邑的桑园结果了,便跑进翠绿的桑树丛中,咬着一粒紫红的桑葚,拍下自己甜甜的笑。

手巧的孩子,从小玩泥巴,便照着自己家的模样捏了个泥塑:方方正正的院子里,有妈妈精心喂养的一头小牛,还有爸爸新买的一辆汽车。

许多城里的“小记者”也加入进来,与山里的“小同事”们一起观察、采风,一起记录、讲述。

去年暑假,保山市实验小学的“小记者”罗泽融到妈妈下乡的扶贫点“蹲”了一个多月。在昌宁县的一座小山村,这名六年级的小姑娘跟着妈妈一起赶集、走访贫困家庭,还与村里同龄的“老乐”“小意”两姐妹成了好朋友。

回家后,罗泽融将这段难忘的经历写进了“报道”中:集市是生机勃勃的——村里的苗族女孩,服饰总是“那么艳丽夺目,就像盛装出席舞会的公主,象征着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人们都在努力生活——因为父母在外省打工挣钱,“老乐”就像一个“小妈妈”,“时时关心呵护着妹妹,她对妹妹的爱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打心底佩服‘老乐’的本事”。

“看变化、看发展。山里的孩子看出了自然之美,生发出生存自信;城里的孩子看出了奋斗之美,体悟到劳动价值。”赵剑欣慰地发现,孩子们在观察家乡变化的同时,也在悄然成长。

变化不只与孩子们有关。许多常年忙碌在基层的扶贫干部,看完这些充满童真的作品,嘴角忍不住弯起一抹笑:“透过孩子们的眼睛看脱贫,我们的工作不经意间变得轻松了、愉快了,感觉更有干劲了!”

如今,14座“小记者站”遍布保山各区县,“小记者”们供稿热情不减。2020年,保山市将实现全面脱贫,并加紧建设云南对外开放高地。

“家乡一直在变化,并且一定还会有无数变化。等着听‘小记者’们讲更多的保山新故事吧!”赵剑充满期待。(记者  严  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8月19日   第 01 版)

责编:张振、童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