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礼院士:国有大疫时,医生即战士

2020-03-31 20:59:03来源:生命时报
生成海报
字号:

3月19日,已经在武汉抗疫前线奋战50多天的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迎来了72岁生日。这一天,武汉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这是最好的礼物。”张伯礼对记者说,这次中医药较早就参加了新冠肺炎的防治工作,中医药诊疗的参与力度和广度前所未有。

image.png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1月27日,张伯礼来到武汉。“刚到的那几晚,我睡得很不安稳,因为情况远比想象的严重。”张伯礼说,当时武汉疫情形势正值最严峻的时刻,医院里人满为患,让他十分焦急。

张伯礼提出,要迅速采取对四类人群(确诊患者、疑似患者、无法排除感染可能的发热患者、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分类、集中隔离措施,对疑似、发热等患者采用“中药漫灌”的治疗方式,即给患者普遍服用以治湿毒疫为功效的中药汤剂。2月3日,首批几千名患者服用中药;几天后,3万人服用中药……一两天后,一些轻症患者退烧了。张伯礼说,严格隔离、普遍服中药效果明显,从这四类人群中检查出确诊患者比例从最初的80%逐步降到30%,到3月初降到个位数。

为落实中央“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指示,解决“一床难求”的迫切问题。中央指导组决策“分类管理,科学施治”。轻症收治在方舱医院,重症在定点医院救治。张伯礼又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共同请缨,中药进方舱,中医包方舱,得到中央指导组批准,筹建了中医方舱——江夏方舱医院。那段时间,指导临床、查看患者、拟方、巡查医院等,张伯礼不分昼夜,高负荷工作。2月15日凌晨,他突然腹痛难忍。“当疼痛集中在胆囊区时,我判断可能是胆囊炎发作了。”张伯礼回忆。

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负责治疗的专家态度坚决:“不能再拖了,必须马上手术!”2月19日凌晨,张伯礼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很成功,但术后他的双腿出现肌间血栓,必须卧床。“两腿要伸直,医生说最少要待两周。我说抗疫最关键的时候,我可不能躺着。”术后一两天,他就开始在病房里工作,病床上架了个小桌子,左胳膊上扎着静脉针,右手不停地用笔修改材料,打电话指挥方舱治疗。术后第三天,他便恢复了工作状态,只有晚上才回医院输液。

image.png

上图:3月18日,张伯礼院士在普安山康复驿站坐诊。杨丰文 供图

“国有大疫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这是17年前张伯礼抗击非典(SARS)时的誓言。2003年,非典肆虐,社会恐慌,张伯礼挺身而出。“SARS是场特殊的严峻考验。它既考验我们的党性,也考验中医药治疗疫病的能力。”张伯礼说,“当时我是天津抗非典中医总指挥,请缨组建了两个中医红区,组织了一线救治及研究工作,总结了中医药在控制非典患者病情恶化、改善症状、稳定血氧饱和度、激素减停等方面发挥的显著作用。”同时他根据临床经验编辑了国内第一册10万字的《非典专辑》,印刷数万册,邮寄各省红区。他们总结的经验被世卫组织颁布的《SARS中医治疗方案》收录,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当时筹建红区的经验,这次用到了中医方舱上。“非典时,中医药后半程介入,这次从中央到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更强调中医药的作用,中医药从参与者变成和西医并肩战斗的主力军。”张伯礼说。

眼下,国内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但全球疫情肆虐。截至北京时间3月30日6时30分,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718685例,新冠疫情已影响到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经验,是中国方案里的一大亮点。”张伯礼说,“事实证明,中医是能解决一些重大健康问题的,中医和西医优势互补,共同为患者服务是中国人民的福气。好东西还应为全人类健康服务。”

为了更好地将中医药抗疫经验介绍给世界,张伯礼最近每天晚上都在与境外同行进行视频连线交流。3月26日,张伯礼作为主讲专家,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举办的中医药抗“疫”专家经验全球直播中,与64个国家和地区分享新冠肺炎的中医概念、病因病机、临床症候特点,中西医结合在救治中的作用,循证证据和基础研究进展,9万人在线参与。“我们愿与世界分享经验,天津中医药大学也通过在海外的留学生、校友介绍中医药在抗疫中的成果。”张伯礼说。目前,中国有关组织和机构已经向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捐赠中成药、饮片、针灸等药品和器械,已经有中医专家前往意大利、柬埔寨、伊拉克等国抗疫。

在张伯礼看来,这次疫情对中医药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三方三药”等中药被证实有效。“中医走向国际,一看人家是否有需求,二靠国际标准。一定是标准先行,而科技是基础,要练好内功,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这样走出去,中医就会飞得更高、飞得更远。”(生命时报记者 董长喜 张健)


责编:赵宽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