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新华社记者 梁旭摄
冬意渐浓,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深圳湾的海滩上嬉戏觅食。深圳湾是东半球国际候鸟南北迁徙通道上的重要“中转站”,大片滩涂湿地给生灵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空间。
深圳湾的湿地好生态,离不开这片土地上茁壮生长的红树林。作为湿地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在维持海岸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红树林为鸟类提供了栖息所需的食物及休息场所。”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琼在保护区一线工作了十多年。她介绍,鸟儿是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灵魂,它们愿不愿意来深圳湾、在这里吃得好不好,是评估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
记者近日走进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这里的红树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越来越智能。
“这个鱼塘是候鸟高潮位的重要栖息地,是保护区精细化、智慧化管理的重要区域。”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为了给水鸟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管理局安装了智能水闸管理系统——在鱼塘设有水闸和鱼闸两道装置,水闸安装有水位感应系统,对接天文台潮汐监测,调控鱼塘水位。鱼闸的挡水板有密集网眼,放水时水出、鱼虾留。两道智能化设备,通过中枢系统的管理,以及高清摄像头的观测配合,可以更准确掌握水闸、鱼闸开启时间,贴心满足水鸟栖息、觅食需求。
23个4K高清摄像头、31台红外相机,既可智慧监测鸟类数量、识别鸟种,还可24小时“云观鸟”——2020年起,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平台。
“保护区里这片红树林面积不大,而且位于城市腹地,生态系统比较脆弱,保护难度不小。智能设备的加持,让常态化监测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为更好地保护红树林提供了更多依据和参考。”杨琼说。
红树林的保护,离不开越来越先进的科技,更离不开一直坚守一线的保护者。
从滩涂到实验室,从基围鱼塘到科普课堂,杨琼奔走在保护红树林的许多场所。
为了掌握红树林的生长状况和湿地的生态质量状况,杨琼和同事经常要深入滩涂中采样调查。
“红树林的滩涂由沉积物积累而成,不同地方的淤积深度不同,去滩涂采样的时候,腿会陷在淤泥里,行走比较困难,如果去到比较远的滩涂,我们都会借助滑板。”杨琼说。
“我们一直坚持科学保护红树林,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特别是保护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福田红树林湿地来说,红树林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特别是要给鸟儿留足觅食空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十多年如一日从事保护工作,杨琼对这片红树林已有了感情。尽管辛苦,但她很开心:“当我们把工作变成了爱好,把爱好融入了生活,就会发现再大的困难都不是事儿。”
这些年,在越来越多保护者的努力下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下,深圳湾的红树林不仅给生态带来越来越多向好的改变,也给当地带来经济价值的回馈。
2023年9月26日,深圳成功完成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拍卖,以每吨485元的成交单价刷新全国碳市场最高价格,成为全面展示深圳市践行“两山”理念、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深蓝样本”。
广东是红树林大省,2023年,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以下简称“方法学”)。据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方法学界定,红树林碳普惠行为可以是植树造林及营林,包括低效林提质增效、减少污染与毁坏、可持续经营管理等提升红树林碳汇水平的措施。作为可监测、可报告、可核查的二氧化碳核证减排量方法学,它解决了红树林碳增汇的量化和变现两大难题,红树林蓝碳由此可加入广东省碳普惠体系并参与碳排放交易。
就在前不久,国际红树林中心成立协定在深圳正式签署,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协定并为国际红树林中心揭牌。
目前,深圳红树林总面积296.18公顷(不含深汕合作区),其中,已划入自然保护地实施严格保护的红树林面积185.3公顷,占全市红树林面积62.56%。
“红树林是深圳的市树,深圳市通过在红树林保护区周边采取楼层限高、深圳湾全域禁渔等保护措施,保护了这片红树林,特别是在红树林栖息的水鸟。”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说,“这些年,许多市民都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探秘红树林,这片城市中心的红树林已经成为深圳人的骄傲,大家打心底里想要保护好它。”(记者 刘发为)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12月24日 第 08 版)
责编:金泳辰、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