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会吧,南洋!你海波绿,海云长,你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我们民族的血汗,洒遍了这几百的荒凉的岛上。
再会吧,南洋!椰子肥,豆蔻香,你受着自然的丰富的供养,但在帝国主义的剥削下,千百万被剥削着都闹着饥荒。
再会吧,南洋!你不见尸横着长白山,血流着黑龙江,这是中华民族的存亡。
再会吧,南洋!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
70多年前,在中国抗战最艰苦的时候,3200多名拥有驾驶维修技术的华侨热血青年,唱着这首《告别南洋》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返回祖国大陆,响应爱国领袖陈嘉庚的号召,奔赴抗日战场,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南侨机工”。(全称是“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值得荣幸的是2006年10月份,由国务院侨办发给山西省侨务处的一份红头文件,确认我的父亲苏荣禄同志为“南侨机工”身份,使我和“南侨机工”这个特殊群体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意外得来的消息,犹如一场变革,使我们全家对我们的父亲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
父亲从小出生在山清水秀的福建省永定县湖坑乡下南溪村振福楼里,生母在他两岁时病故,之后便由二婶带领,投奔在新加坡日报做编辑的二叔,然后辗转广州、昆明、香港,颠沛流离中,幼小的父亲,对日本鬼子充满了憎恨,十四岁时经人介绍做了“西南运输处”大队长潘中信的传令兵。此后他的命运便开始与陈嘉庚“南侨总会”组织回国的南侨机工,发生了交集。
当时“南侨总会”募捐的抗战物资,主要是美国生产的道奇车,每批有五六十部,从缅甸仰光运至腊戍时,只有发动机、驾驶盘和轮子,要在当地雇缅甸人安装并配好马槽后,再装上汽油等物资开回昆明。父亲同大队长在腊戍接车的工作, 持续了尽一年时间,之后1939年成为“西南华侨运输先锋第一大队”年龄最小的徒工,学习修车保养和驾驶技术,学成后,便独立驾驶车辆往返于滇缅公路昆明-畹町之间,运输抗日战争急需的枪支和弹药等军用物资。
那时,运输条件和环境太艰苦了,也太危险了,根本没有一条平平整整的柏油马路,沿途全部是高山、深谷、悬崖、峭壁、陡坡、急弯,道路崎岖不平,沟壑纵横,特别是雨季来临的时候,路面更是泥泞不堪,多处出现泥石流塌方,经常遇到日军的围追堵截,枪林弹雨,机工们往往都是义无反顾的奔驰在高山连绵、杂草丛生、树高林密的滇缅公路上,满腔热血、奋不顾身地支援抗日救国,有许多南侨机工的生命被葬送在这条生死线上,常常能看到遇难同事的尸体。
就是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抗战初期,我国数百万军队的武器装备,至少有一半是通过滇缅公路进入国内的,而3000多名“南侨机工”中有一半左右牺牲在了这条被称作“抗战输血管”的公路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这种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壮举,竟发生在我父辈的那代人身上,竟发生在我最亲的父亲身边,当我知道父亲的这段历史后,真的不知有多么的激动和自豪!
七十多年前,当中华民族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日精神,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无数爱国华人华侨慷慨解囊,不怕牺牲,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留给了后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持续数年在滇缅公路的生命线上抢运军需物资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真正用汗水,鲜血和生命 谱写了海外中华儿女爱国主义的光辉篇章!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 辉映未来,这就是广大归侨侨眷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
祖国不会忘记你们,人民不会忘记你们,一批又一批的华人华侨,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各行各业中,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生,不为名利,不为荣耀,只为生命中不能没有的祖国永远在我心中。
抗战精神是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这种精神来自海内外儿女内心深处对祖国的无比热爱,蕴含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和衷共济、舍生忘死的坚韧精神,我一定要勿忘昨天的苦难经历,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忘明天的伟大梦想,继承前辈的光荣传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作者:太原市小店区侨联常委 苏小红)
责编:张荣耀、刘素素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