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华侨护照专题展亮相北京

2017-07-14 15:31:26来源:海外网
字号:

blob.png

中国与巴拿马正式建交开启巴拿马运河与华人的不了情

中巴百年历史见证华工贡献——1925年中华民国驻巴拿马公使馆颁发给广东台山籍商人的侨民身份证明书

6月13日,中国和中美洲国家巴拿马签署建交联合公报,决定自公报签署之日起相互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标志着两国关系掀开新的一页。中巴两国建交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百年时光,匆匆而过。巴拿马与中国距离虽远,但却有较深历史渊源。160多年前,搭载着第一批华人的船只历经艰辛,抵达太平洋彼岸的巴拿马,开启了双方交往的百年沧桑历程。1848年,一家美国财团成立巴拿马铁路公司,承修横贯巴拿马地峡的铁路。该公司到中国南方“招工”,在1851年至1865年间共招募2万华工,尤其以江门五邑籍华工居多。来自广东的华工被分配在巴拿马铁路西段工地上施工,是修筑巴拿马铁路的主力军。由于环境恶劣,许多华工染病身亡,只有少数人回到祖国。1854年,700余名华工搭乘一艘船抵达巴拿马,《巴拿马明星报》刊登了他们抵达巴拿马的消息:“海巫”号帆船运载705名华工从汕头出发,经过61天的航行,于3月1日中午抵达港岸。“海巫”号此行顺利,船程中仅11名华工死亡,安全抵达巴拿马港口的有694人,其中4人伤残,全部是男性华工,看来身体状况良好。

1881年,巴拿马运河在法国人的主持下动工,却因方案设计不周失败。此后,运河工程落入美国人手中。前后30年间,近万名华工先后被通过各种方式从中国招来开凿运河,其间有数百人丧生。1914年,巴拿马运河终于竣工,成为现代工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为纪念华工在开凿运河中所做贡献,巴拿马人特意在运河工程最艰难的地方、运河中段的库莱布拉山山顶上修建了一座“契约华工亭”,向广大华工的奉献与功绩致以敬意。经过一百多年的运营,巴拿马运河至今仍是全球贸易货运的“黄金水道”,中国华工付出的智慧与汗水为当地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少当年参与运河修建的华工及后代在巴定居经商,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巴拿马当地还诞生了一个新词“运河华人”,借指那些参与运河修建、扩建和管理的华人。

据巴官方统计显示,在该国300多万人口中,华人占5%,约有15万人,而具有华人血统的则至少3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0%,是拉美地区最大的华侨聚集区之一。2004年,政府宣布每年3月30日为“全国华人日”,以此肯定华人对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中国和巴拿马正式建交是中国在拉美地区影响力不断上升的体现之一。

据资料显示,中国与巴拿马的关系可追溯至清朝,清政府与巴拿马政府于1910年1月16日(清宣统元年十二月六日)就建立了“领事级外交关系”。可以说,巴拿马是中国最老的“朋友”了。我馆馆藏1925年中华民国驻巴拿马公使馆颁发给广东台山籍商人的侨民身份证明书,该证明书记录了持有人的基本资料:侨民郑维安,广东省(台山市)赤溪县人,年六十三岁 于(年份不详)来巴经商。领有巴敺府第0四六五号执照业在本馆注册 合行发给证明书交该侨民收执为证。

江门台山籍华商侨民身份证明书,实为华侨护照的一种。中华民国驻巴拿马公使馆开具该证明书以证华商正当经商领取执照,见证了中巴双方交往的百年沧桑历程。160年后的今天,中巴友谊之船在历经风雨波折后驶入正确航道,迈向新的征程,彰显国力。一个半世纪以来,华侨弘扬顽强拼搏、艰苦创业、爱国爱乡的精神,致力搭建的“以侨为桥”之作用,功不可没。

责编:张申、王栋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