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云南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汤计和“呼格案”平反:无法复制的胜利

2015-02-09 17:25:57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分享:
字号:

\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高级记者汤计。摄影|董洁旭

汤计和“呼格案”平反:无法复制的胜利

2015年2月9日,呼和浩特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被告人赵志红进行公开宣判,以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盗窃罪并罚,对其判处死刑。此前,在审理中,赵志红承认自己才是“呼格吉勒图冤案”的真凶。

有人说,“呼格吉勒图案”的平反, 是汤计作为体制内记者的一次胜利,对此,案件重审推动者、新华社记者汤计颇为不解:“体制内体制外,又能有多大区别?”

找汤计反映情况的人不少,但他说,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关系解决,一般不会写稿。他也会这样鼓励呼格吉勒图的父母李三仁夫妇:“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碰到好官就翻了。”

汤计的价值观看起来是有些老套、官本位和不合时宜的,然而呼格吉勒图案的平反,却又证明这一套是符合实际的。

这固然是一场记者舆论监督的胜利,但这胜利是无法复制的。

汤计说,坚持了这么久,如果呼格吉勒图案最终仍未能平反,他可能会终生谴责自己。

今天,是“呼格案”嫌疑人赵志红被一审判决死刑的日子,为乡亲们推荐“2014影响中国年度公共利益守望者”之《汤计:“从没想到这个案子成就了我”》,由本刊记者苏晓明采写。

另一篇推文,“2014影响中国年度演艺人物”之《陈可辛:商业片的尺度》,由本刊记者刘丹青采写。

——星星君

汤计:“从没想到这个案子成就了我”

(原标题)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苏晓明

(本文刊登在第696期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1月22日,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蔡名照为汤计颁发了个人一等功的奖章和证书,以表彰汤计为呼格吉勒图案的重审所做出的贡献,这几乎是新华社记者的最高荣誉。

“呼格案”平反之后,汤计有了另外一个称呼——“内参记者”。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上电视节目,参加媒体峰会,作报告,接受采访,应接不暇。

“从来没有想到这个案子最终成就了我。”汤计说,他不遗余力地推动呼格吉勒案重审,只是出于最原始的正义感和慈悲心。

呼格吉勒图案发生在1996年。嫌疑人呼格吉勒图被怀疑犯有流氓罪和杀人罪,抓捕、取证、审问、公诉、一审、二审,所有司法程序在62天内进行完毕。呼格吉勒图被判死刑。那时他刚满18岁。

出于偶然,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汤计得知此案,了解到呼格吉勒图可能是被误判,而真凶另有其人。从2005年起,他连续发了五份内参,借着新华社独有的管道,直接向中央反映呼格案,每份都得到了中央高层的批示。

2014年11月20日,呼格案终于宣布启动重审程序。12月初,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撤销原判,判决18年前被判处死刑的呼格吉勒图无罪。

“9年来,这件事一直是我的心病,现在终于有了结果,不管是对呼格吉勒图家人还是对我自己,都算有了一个交代。”汤计说。

“好记者一定得是好人”

汤计今年58岁,身高1米83,身材魁梧,声音洪亮,身上有一股耿直、爽朗的气质。他从小家境贫寒,父母都是农民,目不识丁,因此读书一直是他的梦想。但时运不济。文化大革命断送了他的学业。1971年,汤计年仅15岁,就托关系进入天津大港油田。在人事关系上,他是一名钳工。但他实际的工作是在体工队打排球。

没有完成学业一直是他的遗憾。因此,1978年高考恢复以后,他就想方设法考进了新华社主办的中国新闻学院。毕业后,他顺理成章进入新华社山西分社,1989年又调到内蒙古分社,专做政法报道,一干就是20多年。但接触“呼格案”,其实非常偶然。

当呼格吉勒图父母得知,内蒙古公安抓到了一个人,承认自己是“呼格案”真凶时,找到了内蒙古颇有名气的律师何绥生,希望能代理申诉。何绥生查阅案件资料后觉得,通过个人的力量、依靠申诉来翻案太难了。他于是支招:去找新华社记者汤计。

在内蒙古司法界深耕多年,汤计积累了不少人脉。他从警方朋友那里证实了老两口听到的消息,公安部门确实抓获了一名凶杀案嫌疑人,名叫赵志红,他供认呼格吉勒图案系他所为。

汤计回忆猜测得到证实后的心情:“你想想,当初被枪毙时,呼格吉勒图刚满18岁,被五花大绑,被当做凶手枪毙,但案子不是他干的,他该多么无助。”

“一个好记者一定得是好人,你不是好人,就不会有同情心,不会有慈悲心。有了同情心,你才会有明辨是非的思想、能力,才有做事的动力。”汤计说,他下定决心管这件事。

五篇内参直达中央

2005年11月,汤计发送了第一篇内参《内蒙古一死刑犯父母呼吁警方尽快澄清十年前冤案》。这篇内参很快得到中央有关领导批示。2006年3月,内蒙古政法委正式成立“呼格吉勒图流氓杀人案”复查组。当年8月,汤计得到消息,复查已有结论:当年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的证据明显不足。

然而,2006年11月28日,突然有人向他传递消息说:赵志红案已完成一审,但没有公开审理,赵供述的10件命案,只起诉9件,唯独没有与“呼格案”相关的毛纺厂命案。

汤计注意到了这一点,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写了第二篇内参《呼市“系列杀人案”尚有一起命案未起诉让人质疑》。很快,这篇内参也得到了批示。

汤计的焦虑便锁定在赵志红身上。赵志红已审理完毕,尽管少了一件命案,依法仍能判处死刑。然而赵志红一死,“呼格案”可能便永无大白天下之日。

幸运的是,赵志红案没有继续进行审理。自一审开庭后,他在看守所等待了8年多。

“如果他们想隐瞒,当时就能把这案子按死。”汤计说,这个案子遇到很多有良知的警察,遇到了政法委书记宋喜德、常务副书记胡毅峰等开明领导,能走到今天,并不是依靠他一个人的力量。

2007年,汤计系统地梳理了之前的材料,写了第三篇内参:《死刑犯呼格吉勒图被错杀?——呼市1996年“4·09”流氓杀人案透析》,由于内参通常不宜过长,此文分为上下两篇。

不过收效甚微。经过了解,汤计认为案件重审进程卡在了自治区高院。“政法委开会研究(呼格案),高院派来的代表就是当年的审判长,他本应回避才对。”

此时,是2007年11月。紧接着,碰上了领导班子换届。之前主导复查此案的领导中,检察长刑宝玉和政法委副书宋喜德退休,政法委副书记胡毅峰调任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新任领导都对这块“烫手山芋”避而远之。

汤计说那段日子最难熬。内参写多了,领导也头疼;他开始联络市场化媒体,寻求体制外媒体的支持。

随着各路媒体的跟进,此案在网络上形成了舆论热度。汤计据此写了第五篇内参:《呼格吉勒图案复核六年后陷入僵局,网民企盼真凶早日伏法》。

恰好此时,胡毅峰从自治区人大调到内蒙古高院担任院长。胡此前就曾推动呼格案复核,调任高院院长后,迅速推动内蒙高院成立了五人复核小组,案件复核进入新的阶段。

随着四中全会发布《依法治国若干问题的重大决定》,呼格吉勒图案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再审程序顺利启动。“这是全国媒体共同监督的典范。”汤计说。

“如果未能平反,我会终生谴责自己”

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那代人,一个普通农民家的儿子,汤计身上仍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说到刚从中国新闻学院毕业的心情时,他会说,“就是想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谈到作为一名新闻老兵的体会,他说首先要在“党的领导下”。排球运动员的经历也磨练了他的意志。“那时候,每输一场比赛,大家马上分析原因,输了一定要赢回来。”

正是靠着这股劲儿,汤计坚持了9年。有人说这是汤计作为体制内记者的一次胜利,对此他颇为不解:“体制内体制外,又能有多大区别?”他觉得,当记者的第一要务是解决问题,“这有时比报道新闻重要。”

像李三仁夫妇一样找汤计反映情况的人不少,但汤计说,如果能通过自己的关系解决,他一般不会写稿。那个时候,他不再是单纯的记者,而是充当社会问题协调员的角色。

他也这样鼓励李三仁夫妇:“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碰到好官就翻了。”但当有人邀请他走仕途时,他又拒绝了。他说自己太随性,做不了官。

他的价值观看起来是有些老套、官本位和不合时宜的,然而呼格吉勒图案的平反,却又证明这一套是符合实际的。他为呼格吉勒图案设计好了洗冤之路:先利用内参,后通过舆论造势。理论是:通过内参,直达上层,有批复,就形成自上而下的要求,对执行者形成的压力更直接也更有力;外部舆论配合内力,内外呼应,缺一不可。

这固然是一场记者舆论监督的胜利,但换个角度审视,这场胜利是无法复制的。

无论如何,坚持9年,仍然是一个常人无法启及的使命。汤计说,9年间他也问过自己,是否还要坚持下去。但他也时常提醒自己,已经坚持了这么久,如果呼格吉勒图案最终仍未能平反,他可能会终生谴责自己。

“但我只能做一次这样的事。”汤计说,“我马上要退休了,用这样一件事来结束我的新闻工作者生涯,我很满意。”★

【人物介绍】汤计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高级记者,呼格吉勒图案再审的推动者之一。2014年12月15日,被枪决18年后,内蒙古高级人民法院宣布:呼格吉勒图无罪。

责编:王化云

关键词:呼格案,复制,汤计和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