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评论资讯财经华人台湾香港城市历史社区视频新加坡德国荷兰滚动

以“小而美”跻身新媒体红海——“团结湖参考”的转型之路

2015-08-12 14:38:02来源:新华网 分享:
字号:

  赫芬顿邮报CEO吉米·梅曼曾经说,中国有些所谓的媒体转型,只是单纯地把发表在纸质报刊上的内容复制粘贴到新媒体上,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做法。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西方世界。持有同样观点的并非只有她一人。有人写文章说,90%以上的纸媒做新媒体都是很盲目,因为传统媒体人根本不了解新媒体,只是把纸面的内容照搬到微信上。他们热衷于给新媒体打上传统媒体的标签,好像别人会因此多看它一眼。话虽然说得很难听,但距离事实也差不了太多。传统媒体转型中遭遇的焦虑、迷茫和困惑,也大多来源于此。

  微信作为一种社交平台,本来并没有明显的媒体属性,但是公众号的出现和爆炸式增长,却让微信变成了一个重要的新媒体平台。据有关机构统计,微信公众号数量已经超过了千万,并且还在增长。在各个细分领域,都有百万以上粉丝级别的大号。先发的公众号通过多种“吸粉”方式不断积累势能,也从市场获得了丰厚回报。但是,随着微信官方不断出台措施、整顿公众号乱象,不规范的增长途径大多已经被切断,后起公众号的成长变得艰难。阅读数的开放,导致公众号出现了马太效应,热文很容易在朋友圈刷屏,严肃内容则很难获得读者的注意力,这对于媒体机构的公众号构成了严峻挑战。在这片竞争激烈的红海里,传统媒体如何突围,如何同各种草根大号、营销大号开展角力,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的课题。

  认识起点: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是前提

  团结湖参考在诞生之初,就认定了一个事实:既然是做新媒体,就应该按照新媒体的方式专门生产内容。虽然一开始因为人力的局限,团结湖参考有时也使用版面上的内容,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探索新的时事评论写法,寻找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新语态。团结湖参考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能够成为“国内著名的时政新闻评论公号”,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拥有这样的认识起点。

  媒体转型中谈得比较多的是新媒体思维,这个思维究竟有没有,谁也说不好。但有一样东西是确实存在的,比如新媒体传播规律。为什么你费尽心血写出来的文章没有人看?为什么有的文章会刷屏、有的文章却死在了沙滩上?为什么有的文章阅读数呈现出长长的尾巴,有的文章却速朽?其中的道理都与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规律有关。

  首先,标题比其他元素更重要。有人统计,当一篇公号文章被推送到读者面前,你只有0.01秒的时间抓住他的注意力。错过了这一瞬间,你的文章就失去了一个读者。这样的说法看上去有点夸张,但情况或许真的如此。手机阅读是一种碎片化阅读,手机用户被大量的资讯所冲击,经常不知道把有限的时间分配给谁。如果不能快速抓住眼球,就很难在竞争中获胜。  怎样抓住眼球?一篇公号文章推送出来时,一般会出现三个要素:标题、主打图、摘要。其中标题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说比所有的东西都重要。如果标题不能促使读者打开全文,内容生产就失败了。有人曾对全微信平台的热门文章的标题做过统计分析,发现问号和感叹号的使用、字数的多少都有讲究。标题的最佳效果,是在概括文章内容、挠到读者痒处和精巧包装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对于时评文章来说,做到这一点尤其困难。“团结湖参考”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标题,起标题是主编的一个重要工作。早期热文《什么职务最危险?政协副主席》《明星吸毒,都是因为不懂政治》《晋官落马,愧对来自星星的你》《加油啊!活到2017年》,标题都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团结湖参考”的每一篇文章推送之前,都会对标题进行反复斟酌,这和做评论版面是完全不同的状态。

  其次,获得转发是传播的关键。公众号在成长阶段,转发几乎意味着一切。但是,要想让读者的食指为你而动,绝非轻而易举的事。一开始可以让朋友为你转发,但时间一长,人脉用尽,公号就会面临困境。对“团结湖参考”这样的严肃公号而言,获得转发就更为不易,需要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从文章写作方面着手。内容必须深刻,但语言又要尽量简洁晓畅。尽量简化论证过程,让读者完成“脑补”。什么样的公号就会有什么样的目标读者,“团结湖参考”的读者定位是素质比较高的人群,因此并不需要太多的三段论。过于冗长的论证会导致读者走神,进而关闭页面。二是改变时评的刻板面目,带入情感因素,让人感觉到作者的人性体温。只有打动了读者的心灵,才可能让他主动转发。“团结湖参考”在时评的正文之外,设置了特有的“分割线”,分割线下方就是以情动人的内容,它能很好地粘住读者,获得一批忠诚度很高的粉丝。

  微信公众号特有的转发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方式是从作者到编辑的单一过程,签字付印之后就宣告完成。但新媒体的内容生产需要读者与“作者——编辑”共同完成。读者的转发和点评同样也是“写作”过程,每个读者既是一个传播节点,也是一个生产环节。这个多出来的流程,瓦解了传统媒体以编辑为中心的内容生产方式。这是一个“去精英化”的过程,也是最让传统媒体从业者难以适应的新情况。但如果不能适应并主动启动这个后续的生产流程,新媒体的内容就只会是半成品。

  跟上时代节奏,创新时评文体是关键

  新媒体时代如何写评论,这似乎是很少有人思考过的问题。时评作为一种新闻体裁,经过10多年的发展,似乎已经走到了一个山穷水尽的境地。所谓山穷水尽,并不是说没有版面发表时评了,其实恰恰相反。但从时评文体的内在活力看,它的确有龙钟之态。结构方面一成不变,大量套话被不同的作者不断重复,看到开头就能猜到结尾,文笔枯燥乏味更是常见。没有没被谈论过的话题,没有不能被猜到的观点,从时评中寻找惊喜几乎不可能。时评作者、时评编辑从气质上混成了一个圈子,“近亲繁殖”的情况十分严重,难得有“混血”的面貌出现。这样的文体,对于使用手机阅读的读者而言是一种挑衅。与此同时,时评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生存也面临考验。以时评为主的公众号数量并不少,大多数纸媒的评论部都开设了公众号,大量时评人也都有了自媒体,但是,做得比较成功的并不多。除了内容的严肃性构成了阅读的瓶颈之外,文体本身老化、缺乏创新自觉,是主要的原因。

  “团结湖参考”的异军突起,确实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但它在跟上时代节奏、文体和语态创新方面的努力也是不可忽略的。

  新媒体从生产到传播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决定了新媒体必须做到快速反应。不参与刷屏,就只能看别人刷屏。不仅要快,还必须对新闻事件的发生要有预判能力。比如,2014年有一段时间,中纪委一般会在周末放出反腐猛料,掌握了这样的节奏,就能在最快的时间写出评论文章。快速反应的另一层意思,是必须善于找到“风口”。微信平台的内容传播经常呈现出一定的马太效应,站在风口上的文章有时能获得病毒式传播。周永康落马之后,当所有的网络媒体正在抛出准备已久的新闻材料时,“团结湖参考”开始连续推送评论分析文章。由于反应及时、内容解渴,“团结湖参考”的系列评论打破了微信平台单篇阅读数、平均阅读数、点赞数等多个记录。“团结湖参考”也因此获得了现象级增长,3天之内粉丝数增长8万。严肃的新闻类公号此前从未获得过这样的增长速度,这个记录迄今为止也未被打破。这就是典型的“互联网+”现象。

  快速反应的第三层意思,是必须做到对新闻规律的敏感。评论与其他新闻体裁不同,它需要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含义、多个新闻事件背后的复杂联系。这不仅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还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团结湖参考”在反腐题材方面有着比较突出的表现。一方面,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力度的确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它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公众迫切需要了解和理解的进程。另一方面,时政类公号必然要对重要事件发声,引导读者思考,传播积极和正面的思想。《什么职务最危险?政协副主席》这篇文章,就是从数十名不同级别的政协副主席落马背后,看到了本轮反腐着力于清理腐败呆账这个规律。《余远辉栽在哪里?秘书长魔咒还在继续》,则是分析秘书长何以成为严查的对象,以及“管好领导身边人”在全面从严治党方面的意义。

  新媒体时代的评论不仅要亮明底线,还应该更接地气。时评作者很容易拉开架子、板起面孔写作,写出来的文章虽然未必高屋建瓴,却足以拒人于千里之外。团结湖参考提倡一种尽量使用口语的文风,只要能用简短的方式就能讲明白的道理,就绝对不把它搞复杂。只要用家常话能够说清楚事情,就不使用诘屈聱牙的语言。“团结湖参考”发表过多篇关于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文章,即使是谈论如此重大的话题,也尽量使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尽量采取平易近人的态度,也只有这样写作,才能让读者有耐心地在手机上看完严肃的文章。只有让重要的政治转型与老百姓的生活“发生关系”,评论文章才能获得生命力和传播力。

  在“团结湖参考”内部有个说法,叫“有趣比思想更重要”。时评文章确实要表达某种思想,但思想不会在移动互联领域自己行走,它需要翅膀,这个翅膀就是“有趣”。用轻松、诙谐的语言写时评,用幽默的语气谈论政经大事,这是很少有人做过的尝试,也需要很高的政策水平和修辞技巧。不少读者在后台留言说,“我今天早晨又是看团参的文章笑醒的”。严肃的内容能够让读者会心地发笑,自然就比一本正经的文章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

  新媒体时代的时评写作,还必须赋予文字以情怀。干巴巴的、理性到不近人情的时评,很难获得广泛的传播,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时评写作是为了改变生活,是为了让社会更具公平、正义,因此,毫无疑问人性化应该是时评文章最该具备的气质。但长期以来,很多作者过于强调说理,唯恐读者不理解、不信服而反复论证,导致文章冗长、沉闷乃至酸腐气十足。很多报刊上的优秀时评发到公号之后无甚反响,也是由于这个缘故。“团结湖参考”被读者赞誉为“兼具敏锐和悲悯”的气质,这在《徐才厚应该得到人文关怀吗?》等文章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懂得运营是保障

  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领域之后,很快就会遇到许多前所未见的新问题。在新媒体领域,比较“同题优”的做法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媒体人的对手不再是同城的其他媒体,而是更多“如狼似虎”、身法诡异的机构和个人。传统媒体在转型中面临的严峻挑战,不仅有机制不灵活、管理层级太多、决策半径太长等问题,也有媒体人的思维方式停留在“纸时代”的个人因素,更有缺乏运营经验和运营人才等新课题。

  运营是什么?如果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把内容卖出去,把读者引进来”。“团结湖参考”上线一年来,遇到的最大困惑就是在运营领域。大部分成员长时间在纸媒工作,从来都没有过运营的概念,即使想做,也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我们曾经听说一个视频公号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粉丝即增长至百万,既感到艳羡又觉得困惑。在多方打听诀窍之后,才发现那做法一点也不“神奇”,只不过我们从来没想过、或者想过而不敢大手笔投入而已。有的自媒体公号粉丝数达到一定量级之后,很快就能从市场获得丰厚的回报,其营收模式也完全超越了“内容——广告”的固定套路。这些都是媒体人尤其需要补课的地方。

  团结湖参考在获得突破性增长之后,很快设立了两个读者QQ群。一个为普通读者群,一个为大学生研究群。普通群在一两天时间里就到达500人上限,最后不得不扩容为千人群。这是我们为了黏住粉丝而做的一个尝试。“团结湖参考”开通微社区之后,我们又用报社发的奖金购买了苹果手机,制作了团结湖参考特有的“分割线”帽衫和T恤,开展了多次线上活动,微社区访问量现在已经超过了90万。这些做法不仅需要资金投入,更需要精力投入。但是,如果不能想办法把读者吸引住,不能让他们活跃起来,“僵尸粉”就会越来越多,公号的图文转化率和转发数就会不断走低。  微信平台的公号数量不断暴涨,总数已经超过千万。随着腾讯不断完善平台管理和内容管理,很多早期大号所采用的涨粉模式已经不再可行,媒体公号的“后发劣势”更趋明显。互推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涨粉方法,但是,如果公号的个性不鲜明、阅读数达不到一定标准,就很难有人带你玩。“团结湖参考”在不断巩固内容输出之后,巧妙地运用互推手段,使得粉丝数量持续稳定增长,目前已经到达23万。

  转型的最大一层意思,是必须做到对新闻规律的敏感。有人说,传统媒体做新媒体是“找死”,但不做就是“等死”。“团结湖参考”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纸媒面对新媒体除了“找死”和“等死”之外,还可以找到新的道路。一根针捅破天,就可以做到以小博大。切口设计得足够精巧,就能以“小而美”超越大而全。2015年年初,北京青年报社为“团结湖参考”专门设立了一个部门,充实了人员,这大概是全国都市报里第一个有此举动的。媒体融合可能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道路,转型可能面临翻车的危险,但如果不跳进新媒体红海里试一试,你怎么知道你不行呢? (作者系北京青年报“团结湖参考”主编)

责编:王栋

关键词:新媒体,团结湖参考,文献标识码,传统媒体,公众号 聚合阅读
分享/关注:
评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