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指出,“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新的征程上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共同富裕”承载着民族复兴途上的何种夙愿与期许,烛照着我们党践行百年初心的何种考量与情怀,又将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塑提供何种中国范本、注入何种中国内涵?作为改革弄潮之地和“先富起来”的沿海超大城市,广州在其中又承担着何种历史使命?
为更好地学习领悟、阐释践行及启发思考,广州日报今起推出“科学认识共同富裕”系列评论员文章。
——编者按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视域观照,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伟大实践,无疑有着恢宏厚重、意蕴绵长的历史注脚,更体现了对事物本质与客观规律孜孜以求、循序渐进的科学把握。
共同富裕,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对摆脱贫困、天下大同的千年念想。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揆诸古今,摆脱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共同富裕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价值追求。“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董仲舒尖锐地指出,贫富分化将导致社会混乱,历史上的治乱循环也反复论证了贫富悬殊的巨大危害。如果说“权有无,均贫富”,体现的还只是朴素的调节贫富差距理念,“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图景的想象与描绘,则展现了我国先民对共同富裕理想社会的无限渴望。
百年征程历历在目,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今天,当全球1/5的人口还在贫困线上挣扎时,14亿多人口的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千年夙愿,玉汝于成。这伟大功绩、这世间奇迹,足以彪炳千秋!
共同富裕,展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福祉、历史使命的不舍追求。
走近共同富裕的千年梦想,关键在中国有了共产党。始终从人民利益出发,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和美、越过越幸福,这是共产党人的情怀所在,更是使命所系。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初心如磐、百年坚守,一代代共产党人流血牺牲、无私奉献,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这种初心与情怀,一以贯之,矢志不渝。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强调“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党组织开展了规模空前的脱贫攻坚战。历史将铭记这一刻:2020年,中国人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党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总书记用脚步丈量基层民情,到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扎根乡村,从中央不断出台的惠民惠农政策,到广州等发达地区无私对口帮扶……无数中国共产党人永远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岗位上夙夜在公、久久为功。
共同富裕,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规律、路径方法的发展眼光。
这种发展的眼光,展现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清醒认知。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贫穷同样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共同富裕、天下大同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前提是减少贫困、摆脱贫困、消除贫困,并将这种理念不折不扣付诸实践。
这种科学的态度,展现了对“怎样达至共同富裕”的唯物史观。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必须遵循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进程;共同富裕不是搞平均主义,必须从历史教训中寻找启示。从“解决温饱”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再到“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高瞻远瞩、因时制宜地提出了前后连贯、与历史发展相契合的精准策略,以时间为轴,谱写出追求共同富裕的动人画卷。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共同富裕,是对历史逻辑的当代阐释。透过历史逻辑,领悟现实意蕴,将共同富裕这一宏大主题置于历史大背景下解读,我们能够更加清晰清醒地洞悉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共同书写好新征程上共同富裕的时代鸿篇!
(广州日报评论员 广言)
责编:秦雅楠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