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后,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归侨侨眷在大帽山城市文化休闲广场上跳印尼舞。潘志安摄
5月的广西南宁,满眼绿意,生机勃勃。在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文简称东盟经开区)的核心区域——华侨城小区,连片的高楼住宅鳞次栉比,7000多名归侨侨眷在这里安居。自1960年广西国营武鸣华侨农场成立以来,东盟经开区先后安置了印尼、越南等9个东南亚国家的1.2万名归侨侨眷。
夜幕悄然降临,在华侨城到大帽山城市文化休闲广场的宽敞马路上漫步,常常能看到穿着艳丽印尼服饰的男女结伴而行。走近广场,隔着马路,欢乐的印尼舞曲已阵阵入耳。瞧,每晚举行的“舞会”又要开场了!
广场舞跳出“印尼风”
傍晚的大帽山城市文化休闲广场(下文简称大帽山广场),被温暖的路灯镀上了一层暖橘色。女人们身上穿着缀满亮片的纱裙,头上戴着闪亮的异域头饰,男人们也穿上繁复花纹的上衣,广场上“印尼风”的“舞者”和欢乐的印尼歌曲相映成趣,熙熙攘攘的人群把宽敞的广场占得满满当当。
在东盟经开区,大帽山广场的广场舞有点名气——不仅有着浓郁的印尼异域风味,还有些舞会的特色。广场上的人们,或是三五成群地围成一圈,随着印尼舞曲的鼓点旋转起舞;或是两两成对,面对着面,有韵律地靠近又退远;还有的人自顾自地“独舞”,随着节奏摆动身体,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广场中心,离广场音箱最近、被围在人群中间的一群女“舞者”,穿着最为鲜艳华丽,动作也最为整齐漂亮。金黄的流苏披肩,鲜红的蕾丝纱裙,天蓝的长裙在夜里显得尤其亮眼……她们是华侨城文艺队的队员,大部分都是印尼归侨侨眷,最年长的队员已经76岁。60岁的队长杨美玉是文艺队中的“年轻”骨干。
“文艺队里大多数是印尼归侨侨眷,我这个当地人,从小的玩伴好多都是印尼归侨,会说几句印尼话,也学会了这个印尼舞!”杨美玉笑着说,现在文艺队的队员们经常在广场上排练,每年都有新人加入。“要加入文艺队,也得看跳得好不好喔!每年来新人,我们就一起练新舞,一起买新衣!”
对于许多居住在华侨城的居民来说,每晚到大帽山广场跳上两小时的印尼舞,已成为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每晚7点半到9点半,欢腾的印尼舞曲和居民的欢声笑语在大帽山广场翻腾。直到夜里10点,广场的路灯悉数熄灭,尽兴的居民才三三两两地步行回家。
“从广场走回家不用10分钟,我们每天都要跳到收场才回家!”穿着华丽印尼纹饰上衣的印尼归侨邓民祥和妻子林美兰都是广场上的忠实“舞者”。
电话里都说“好羡慕”
“过去农场没有跳舞的地方,前些年农场有了文化室,大家干完活儿就聚在文化室跳舞,跳起舞来一点都不觉得累。”说起原来在团结农场的生活,70岁的邓民祥笑得欢实。
1960年,9岁的邓民祥随父母回到祖国,被安置在武鸣华侨农场团结农场,是第一批回国进入武鸣华侨农场的印尼归侨。邓民祥一家在印尼的日子曾经过得不错。回国后,一家人在农场种植柑橘,留在印尼没能回国的叔叔常常寄来侨汇,贴补家用。如今,叔叔寄给父亲的信件夹在邓民祥的全家相册里,泛黄的信纸里全是故事。
“亲兄:别后,念甚。最近有不少侨眷来印尼探亲旅游,我们也很希望你们能申请前来团聚,重游印尼风光。你年纪大了,旅途遥远必须有一个孩子陪伴,由你选择哪一个。余无别事,顺祝大家平安。弟谨上。”
读起1991年叔叔写给父亲的信,邓民祥满是感慨,“之前,叔叔回来,给我们带彩电,买拖拉机,我们高兴得不得了。现在,我们和叔叔通电话,叔叔一家人都说好羡慕我们啊,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惬意啦。”
武鸣华侨农场成立之初,产业发展以传统农业为主,只有芳香厂、造纸厂、淀粉厂等10家企业,工业产值仅14万余元。1990年,武鸣华侨农场进行改革,成立南宁华侨投资区;2004年,成立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2013年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更名为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东盟经开区已有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环保家具等产业的工业企业400多家,教育、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
64岁的印尼归侨林万妹也对东盟经开区的发展有切身感受。1960年,3岁的林万妹随父母来到武鸣华侨农场团结农场。“小时候,农场里杂草多,我们小娃娃跑到地里,人就看不见了。”林万妹说,她后来外出做水果生意,“那时候天天就想着找钱,养家糊口”。
如今,退休在家的林万妹每天都乐乐呵呵的:“现在有退休工资,每天和朋友一起跳跳舞,哪能不开心!你看广场上跳舞的人,没有愁眉苦脸的。”
家门口就能“玩过瘾”
从大帽山广场到华侨城小区,只有500多米的距离。林万妹130多平方米的回迁房就在华侨城小区。
“原来怕家里来客人,买菜都不方便。现在巴不得家里来客人,菜市场就在楼下。”林万妹热情洋溢地说,“现在接送孙子读书也近,原来的邻居还是邻居,我等不及要在家里开‘舞厅’喽!”
2011年起,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通过实施农场综合改革房屋搬迁工作,引导分散在各偏远分场居住的职工群众搬到配套设施完善的中心区集中居住,目前已完成3批2000余户居民搬迁,其中归侨侨眷1000余户。位于东盟经开区核心地段的华侨城,就是安置归侨侨眷最多的小区。在华侨城小区内,华侨城服务中心囊括了社区服务的各类业务,从咨询办理各种手续,到读书开会、运动休闲、归侨历史展览、球类棋牌……居民不出小区就能玩得过瘾。
2012年,邓民祥也通过以房换房的方式搬进华侨城。如今,每个月总共6000多元的退休工资让他和老伴过得非常安逸。“我们年轻的时候有个‘出国梦’,去印尼、美国的人很多。现在国外的朋友都羡慕我们的‘中国梦’,感谢国家对我们的关怀照顾。”邓民祥说,现在他和老伴每天的“任务”,就是吃饱饭,睡好觉,跳上舞——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一手带大的孙女考上了广西师范大学,林万妹的生活更加轻松自在了。在全民K歌上嗨唱,和朋友录抖音短视频,发微信朋友圈……哪怕相隔千里,也能隔屏听到林万妹爽朗的笑声和歌声。
“这个单车是我骑的!别人叫我出门跳舞,我踩着这个单车窜出门,5分钟就到啦!”林万妹拍了拍停在家门口红白花纹的时髦“赛车”,爽朗的笑声在走廊里回荡。(记者 高乔)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6月11日 第 08 版)
“我的侨乡·我的家”系列报道
【我的侨乡·我的家(12)】广州花都华侨农场:流溪河畔侨心暖
责编:陈亚楠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