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杨一枫)
雨下得正紧,我们一行数人打着伞匆匆走在乡间小路上。如今,于营村发展很快,崭新的路面在雨里竟然在熠熠闪光。路两旁的味道那是山的味道,树、草、花都在吞吐着清新的芬芳,田地欢笑着,尤其是玉米,有的“笑”弯了腰。雨打着伞面,咚咚作响,那是乡村交响乐中最生动的部分。
沿着路一直走,穿村过巷,我看到前面县委书赵振清后背白色衬衣已经湿了一片,有风来,雨变得倾斜了,赵书记浑然不觉,只是在这雨天的村子里仔细地询问着,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回答与院子里的雨声一起构成乡村工作的进行曲。
(摄影/杨一枫)
经过一片玉米地,路旁有一处庭院,高高的院墙,满院子整齐的菜蔬,正是已经脱贫的陈广春家。陈广春,男,1979年生,妻子王雪莲,有一子一女,儿子陈纪勋,已经上高一了,女儿陈禹涵,在于营村幼儿园,马上要上大班了,当初是因学致贫。
当资料变成现实,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在你眼前展现的时候,我们总会感到震惊,被平凡震惊,被普通震惊,被与我们如此相近的生活震惊,被我们自己震惊。因为下雨天这次与这家“邂逅”,一种融合感让我又多次到他家拜访。王雪莲站在串珠门帘前,和我们聊天,还有一串珠子搭在她肩膀。说起当年贫困生活,她说得非常实在,但又非常形象,我很少听到这样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的对话。她说起小女儿刚出生的时候大儿子上学雨天早上背着饭盒打着伞消失在雨中的时候,竟然颇有文采,让我们既觉得感同身受,又觉得颇有滋味:饭盒里的粉条香香地爬在米饭上!
(摄影/杨一枫)
县里给陈广春安排了护林员岗位,年收入8000元,同时享受兴春和入股分红一年600元。这个下雨天陈广春不在家,他经常在外打零工。说到打工,关于市场需求、企业发展,王雪莲竟然能说上几句,而且说得很朴实,“国家发展得好,我们生活也好。”雨在外面显得“更加着急”了,屋子里还在上幼儿园的陈禹涵,却非常惬意地享受着她的假期,她用两手支着沙发,身子后仰,两腿伸直,嘴里嚼着零食,正在兴致勃勃地看着电视,对我们在旁边毫不在意。
走出陈广春家,跟着赵振清书记接着在雨中进入一户一户的“温暖”。围坐在屋里,大伙儿倾听贫困户的心声,询问贫困户的困难;站在山墙后,赵书记指着山墙,询问危房改造情况;走过泥泞,看到一排排牛棚,赵书记询问牛奶的产量;捧着破了口儿地玻璃杯,书记拉住老人的手;门外靠墙的一排排雨伞,默默地聆听窗内的暖语……
(摄影/杨一枫)
我站在雨里,静静地接受乡村味道的洗礼。刚才的一幕幕的场景,一个个的片段都和着雨声向我涌来,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浮上心头。扶贫、干部、山、村子、门框、群众、草、玉米上的雨珠、芹菜、水缸、农户的冰箱、现代的元素、乡村的风情,这一切,这种种此时都特别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打破了来这里之前的有些人口中的一些不良现象里的那种刻板那种隔阂,工作和生活、人生和理想、干部和群众、成人和孩子、现在和未来、你和我都不再是孤立的,不再是两张皮,不再是分开的,而所有的所有都是那么自然地融为一体,与这音乐般的雨声一起叮咚作响!
正如我前些日子悟出来的一样:其实我不只是在教育孩子,我也是在教育自己,其实我不只是陪孩子成长,我也是在自己成长,其实我不只是在为了生活而在工作,我也是在为了工作而在生活!
(作者简介:杨一枫,人民日报主任编辑,海外版总编室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在河北省滦平县挂职任县委常委、副县长。)
责编:张振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