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有人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步跨千年,跑步奔小康”,距离2020年脱贫奔小康,还有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凉山的贫困状况改变了多少?百姓生活到底发生怎样的变化?
搬迁安居 见证四十年变迁
走进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日拍村可以看到,村民居住的大多是砖瓦房,并没有发现想象中的人畜混居的简陋的房子,家家户户的外墙上挂满了秋收后的玉米,满眼都是丰收的景象。
村民苏嘎姆日扎是脱贫户,目前正在等待下一批搬迁安置新房。走进村民苏嘎姆日扎家的院子,满地都是剥好的玉米。苏嘎姆日扎是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家四口有三亩多的耕地,一半种玉米一半种土豆。丈夫在县城打工,一年中半年打工半年干农活,家里的年收入五千多元,收入已经脱贫了。
村民吉利巴虫家的老宅是一座老旧的泥瓦房,38岁的吉利巴虫是四个孩子的父亲。靠外出打工谋生,每月有一两千元的收入。他说,这座老宅他们姐弟五人出生的地方。如今,吉利巴虫一家已经搬进了新居。73岁的吉利老人说,四十多年前,从他结婚就住在土房子里,如今政府让他们一家住进崭新的房屋,让他感觉很温暖。
在拉达乡店子村阿布莫尔洛家,她和丈夫拿出户口本说,他们家共八口人,政府的异地扶贫搬迁政策,让他们只花了一万元钱,住上这样安全交通便利的新房子,他们感到很幸福。
拉达乡店子村阿布莫尔洛夫妇
日拍村第一书记马黑菲尔介绍说,以前村民的个人卫生意识很淡,现在都养成好习惯,早上起来就是漱口、洗脸,上完厕所洗手。以前就坐在地上,现在开始坐板凳了。
村干部说,如今在日拍村,这样的土瓦房不多见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为彻底改善彝族百姓的居住条件,政府对彝族村寨逐步改造。半年前,像吉利巴虫一家七口人,和许多贫困户一样,已经搬到政府新建的移民安置小区,那边的土瓦房马上就要拆掉了。
近年来,布拖县把推动 “四好”家庭活动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其中“养成好习惯”要做到“五洗”,即洗脸,洗手,洗脚,洗澡,洗衣被。
苹果产业 脱贫又致富
不光住,还要富,贫困户富不富,要看产业扶贫强不强。大凉山泸沽湖畔的盐源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这里的扶贫产业发展的如何呢?
源县香房村村民日火长明
记者来到盐源县为城镇的香房村,这里的村民正在采摘地里的苹果。这里的苹果品质好,很多采购商纷纷前来采购。源县香房村村民日火长明是果园的主人。他高兴地说,“苹果供不应求,现在四面八方的老板全都聚集到盐源来,每亩地的收入两万多元钱。他家今年种了十五亩,收入二十多万元到三十万元。现在全村像他家这样的收入已经很普遍,苹果种植户年最高的收入能达到100多万元。这样的生活和收入,在从前连想都不敢想。通过政府的引导,教我们种植苹果、种植花椒以后,收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是村里每家有洋楼、有汽车。”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农牧局局长宋枢平介绍,苹果产业目前已经发展四十万亩,盐源县以前很贫穷,因为土地不好又多是山地,种不了庄稼,苹果适宜生长在2200米到2700米的海拔,所以发展苹果种植产业是最好的。
盐源县位于四川省青藏高原东南缘,雅砻江下游西岸,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生产的苹果成为当地支柱产业,让精准扶贫与特色产业发展相互支撑。盐源县苹果种植面积40多万亩,预计今年的总产量50万吨,产值17亿元。盐源苹果无疑已成为脱贫致富的金果果。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副书记陈忠义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副书记陈忠义表示,2016年全州脱贫了454个贫困村,脱贫了11.5万贫困人口,2017年我们脱贫了500个村,脱贫了14万贫困人口。今年的目标是脱贫500个村 20.2万贫困人口。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区,彝族人口大约180多万。彝族百姓在这块风景秀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今,一步从奴隶制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古老的习俗与现代文明相互碰撞,摆脱贫困成为彝族群众刻骨铭心的历史变革。
凉山地区的深度贫困,既有自然原因,也有历史和社会原因,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思想观念、复杂的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这里集中了典型的贫困疑难杂症。因此,这里的脱贫也需要治穷、治愚、治病综合施治,除了修路建房、易地搬迁、产业扶贫这些经济“猛药”,凉山州还开展了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新一体”的彝家新寨建设。只有通过社会建设,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为贫困凉山接通时代血脉、开启财富通道。(文/周玉 杨宁)
责编:彭宁铃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