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水青山要办法,靠老区人民奋力干

新县摘帽记(脱贫故事)

2018-08-10 11:35:24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字号:

核心阅读

河南新县立足绿水青山,走出了一条脱贫路:与农户签约,提供技术服务、建立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把漫山遍野的山茶林变成“脱贫树”;开发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主题旅游、全域旅游,用旅游业带动服务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扶持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将种植和观光、产业和旅游结合起来,促老乡就近就业、更好致富。

盛夏时节,深入大别山里的河南新县,却是满眼青绿,丝丝清爽。

山水依旧,新县人却旧貌换新颜。作为国定贫困县,新县2014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2308户41829人,贫困发生率达14.9%。而今,经过省级核查公示,新县综合贫困发生率仅为1.36%,退出贫困县。

新县是如何走出脱贫路的呢?这条路,原来就在绿水青山之间。

遍地山茶林

做成产业链

清洗、晒干、去壳、粉碎、榨油、过滤……河南羚锐集团董事长熊维政,常忆起儿时新县老乡们压榨山茶油的场景:“每到深秋,漫山遍野都是野生山茶籽,山里人就捡回家榨油吃。”

新县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气候湿润、光照适宜,油茶树在这里生生不息,70%的贫困户家里都有山茶林。新县也是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确定的全国首批100个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县之一,还是河南省财政厅确定的河南省木本粮油试点县。

由于山茶油榨油费时、量少,以前仅用于自给自足。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知识的丰富,山茶油的好处开始被市场注意。

“山茶油的油脂营养成分高于常用植物食用油,尤其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高达80%以上,可以有效预防‘三高’,被公认为健康食用油。”熊维政说,“与橄榄油相比,山茶油的沸点高,不仅能凉调,还能爆炒,更适合中国人的厨房。”于是,熊维政又添了新身份——绿达山茶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绿水青山中,新县龙头企业羚锐集团找到了新产业:建设300亩油茶良种培育基地,流转近10万亩天然油茶园,帮助贫困户改造低产油茶园近万亩;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在周河乡建立油茶合作社,将全乡11个村的近10万亩天然油茶园流转到合作社,与2871户(包括566户贫困户)签订《茶园流转协议》,提供技术服务,提高产量,促进农户增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与此同时,引进先进纯物理低温冷榨生产工艺、全自动生产线、全套油脂检验检测设备,从原料采收、压榨、贮存、灌装直到成品出厂,高标准、严检测,全程管控,建成年产5000吨精制山茶油生产线。

“油茶树适宜在山坡地生长,不与粮食争地;挂果之后,年年可以采摘榨油。”熊维政说,“发展茶油产业既保护绿水青山,美化生态环境,又减少我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确保国家粮油安全,同时还能带动更多老乡稳定脱贫致富。”

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野生油茶林每亩榨油可从15斤上升到50斤,1斤茶油约需5斤油茶籽。若一户农民种植5亩油茶园,则每年可收入1.6万元。扣除5000元投入和人工成本,每年纯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现在,新县山茶籽越来越金贵,收购价格从2010年的每斤3元涨到了如今的13元。绿达山茶油不仅在国内反响热烈,而且远销国外,受到华人青睐。除了山茶食用油,新县还不断研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山茶精油、山茶油软胶囊、润唇膏等均已上市,同时在榨油工艺中变废为宝,把剩下的渣粕压制成山茶油茶饼或茶皂素等,再创价值。

旅游大开发

增收惠农家

新县不仅有绿,而且有红。

作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新县有着红色基因,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将军县。全县有革命遗址365处,每年到新县接受红色教育的游客达到200多万人次。

“我们完全可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旅游带动现代服务业,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县县委书记吕旅说,“特别是在地处深山的贫困村,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缺少的是整体规划、设计和运营。”

5年前,新县就和北京绿十字、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公益行活动,邀请国内100多家非营利性社会组织、500多位专家来新县规划设计,把新县视为一个大景区、把乡镇作为一个景点、把村庄作为一个小品,绘制旅游精品线路,形成县城+“九镇十八湾”的全域旅游格局。新县既保护乡村的原生态,又按照旅游产业发展的要求和要素设计规划,做到了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截断河流、不取直道路,不让任何一个村庄成为“孤岛”。

除了红色旅游,新县乡村旅游、主题旅游也遍地开花,全域旅游精彩纷呈。“新县的景区一律不收门票。要收,就收人们带来的那份乡愁。”县长夏明夫说。

在周河乡西河村,溪水以北,古屋矗立,祠堂肃穆;溪水以南,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粮仓,被改造成粮油博物馆、西河餐厅和村民活动室。“古村落由清华大学建筑专家设计修复,粮油博物馆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设计的。”西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孝翱说,由于旅游开发,昔日穷困破败的“空心村”变成了如今的“网红村”,“年轻人都回来了”。

新县张洋家的农家乐,如今已小有名气。但提起5年前初办农家乐那会儿,张洋的母亲不禁感慨:“当时要不是吕书记拦下我们,这好日子怕是过不上呢。”原来,由于担心没有游客来,张洋的父母已经买好车票,准备出外打工。时任县长的吕旅拦下他们,说:“你们只管放心地开农家乐。如果赔了,损失我掏!”

结果,农家乐越开越红火,在韩国打工的儿子张洋也赶了回来,撑起了家。“现在一年下来,农家乐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比背井离乡去打工强多了。”张洋说。

2017年河南新县接待游客468.9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25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60%。3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整体脱贫,84.34%的贫困群众在旅游发展各个环节受益,1.1万多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年人均增收近8000元。

家庭办农场

种植又观光

来吴陈河镇茅屋冲家庭农场度假的游客,不仅中意这里的田园诗意,还对这里的绿色食品念念不忘。

一位游客说:“这里的西红柿就是小时候的味道,沙里透着甜。”

农场负责人岑新顺道出原因:“这里的菜不打农药、不上化肥,保证你吃的是原生态。”

2014年初,在外闯荡多年、事业有成的岑新顺看到家乡的旅游规划,毅然回乡。他先后投资5000余万元,流转土地近5000亩,办起茅屋冲家庭农场,带动周边村民种植有机水稻、养殖原生态水产,并把休闲观光农业和有机农产品配送相结合,与一山之隔的奇龙岭民俗文化生态园连成一片,打造起吴陈河镇独具特色的“耕读小镇”。

“农业+旅游”,让茅屋冲家庭农场2017年营业额突破了1600万元,带动周边2个乡镇5个村的近300户贫困户从中受益。其中,55名贫困村民就近就业,诸多贫困户入股,土地产生收益与贫困户五五分成。

像茅屋冲家庭农场这样,新县还有13个农业园区,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方式,不仅精准帮扶贫困户,而且普惠所有农户。与此同时,新县扶持绿达山茶油、久久农业、北纬31度等农特产品开发企业68家,开发山茶油、蒸青茶、葛根粉、土布、根雕等特色旅游商品180多种,催热了全域旅游的“后备箱经济”。

旅游带动产业,产业也催生旅游。今年五一假期,羚锐集团中药材基地芍药花开如海,游人每天逾万。在中药材基地、茶树园,驻足参观的游客,也成为一道风景。


责编:耿佩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