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格日合作社分红现场
央视网消息(记者 李文学)草地绿了,生产顺了,牧民富了……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宁秀乡拉格日村,7年前走上了合作社的路子,很快拔掉了“穷根儿”,其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的“拉格日模式”,更是带动了周边许多贫困村走出“困”境。
而曾经的拉格日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拉格日村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干旱少雨,人均草场少,植被环境差。高寒、边远、闭塞、草畜矛盾突出等问题一度制约着这个纯牧业村的发展。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只有2512元,贫困人口占全村的70%。
“牧民夏天只能在各自的草场搭帐篷住,冬天住在四处漏风的土房子里。”这时,懂市场、善经营的二社社长俄多站了出来,“要改变牧民生活,必须抱起团来,走合作社的路子。”
俄多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但是没想到困难这么大。
2011年初,俄多在村民大会上提出了组建合作社的构想,却遭到了大部分牧民的否定。俄多不抛弃,不放弃,开始走帐串户宣传,直到4月才说服36户牧民正式把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成立起来。
同年5月,为使合作社获得经济收入,俄多又绞尽脑汁,费大力气做通了已入社的36户牧民思想工作,以2社全体村民27.47万元草原奖补资金为合作社周转资金。
经过精心运营,合作社以草定畜、舍饲圈养、分片放牧,对草场按季节进行划区轮牧,遏制了草场的退化趋势,同时,合作社按照入社人员特长,分组分群,开辟多种增收渠道。合作社成立当年,36户牧民就分红21万元。
“拉格日模式”的带头人俄多
牧民们看到了希望,开始纷纷主动入社。
2012年,入社牧户共有150户,占全村总户数85.2%。截至2017年底,全村174户中已有172户入股合作社,入股草场8.82万亩,入社藏羊2500只,入社藏牛4400头。
合作社分为3个小组,其中牦牛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组利用入社的天然草场和牦牛分为20个牧业小组,进行了划区轮牧;藏羊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组利用租赁的天然夏季草场,将生产母羊分为4个养殖小组,按照夏季划区轮牧,冬季舍饲半舍饲进行高效养殖;产业发展及商业营销组将20个养殖小组剩余劳动力进行再教育再培训,重新分工从事出租车、推销畜产品及外出打工。
草原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兽医站防控牲畜疫病、推广良种繁育及科学高效养殖,农机管理站培训农机器械操作,县经管部门指导完善合作社财务账目……泽库县委、县政府坚持不懈地引导和帮扶,“拉格日模式”终于成形了。
从2012年到2017年,拉格日合作社累计现金分红1234.37万元,仅2017年合作社人均收入就达15110元。
在易地搬迁补贴政策帮助下,拉格日村牧民彻底告别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去年11月搬进了80平方米的新房子。
64岁的关贝做梦也没想到会有这样一天,他曾经也是一名贫困户,也是最早入社的36户牧民之一,当年他流转入股草场面积382.34亩,藏羊6只,牦牛18头,资金1万元,折后持有的股数为232.35个,2017年分红2.58万元。
除了合作社的分红收入,关贝和妻子还在村里打零工,大儿子在合作社驻拉萨的销售点打工,“一家人努力攒点钱,在村里再买个商铺。”关贝盘算着更加幸福的生活。
“吃住都有保障了,没有什么困难了。”曾经的贫困户索托去年在合作社分红15100元,加上自己在合作社打工的收入和女儿在县里餐馆打工的收入,家庭人均纯收入达7629.46元,摆脱了贫穷的生活,“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以草地和牲畜入股组建合作社,牲畜分群饲养,草地划区轮牧,社员分工分业,牛羊统一销售,用工按劳取酬和收益按股分配”的发展生态有机畜牧业的“拉格日”模式,成为了黄南州及整个青南地区实现脱贫的一个样板。
目前,拉格日合作社已评为国家级示范社。循着它的足迹,泽库县雨后春笋般冒出了65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牧民入社率达80%,入社草场798万亩,入社牲畜46.83万头。如今,村村都有合作社,乡乡成立了有机畜牧养殖基地,户户都成了“有机生产畜牧合作社”成员。
比如泽荣科技环保燃料加工专业合作社,解决本村就业19人,年创造收入35万元,其中对雇佣的15名本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只要求他们上6个月班,每人每月支付工资1800元。
泽库县羊尕尔巴扎牛羊绒产业有限公司的18名员工,以前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只上8个月班,现在人均年收入达22400元。
正如拉格日的藏语意思“白帐篷”一样,“拉格日模式”已盛开在青海绿绿的草原之上。
责编:童芳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