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长万钢等答记者问(实录)

2016-03-10 11:59: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凤凰卫视记者]:

请教万钢部长一个问题,昨天大家都在关注一则新闻,就是人机对战,不知道您关注了没有。以科学家的背景,您怎么来看待这场对战?我们也发现,比如在一些发达经济体,经常会有比较前沿的科技成果,但是又特别符合民众的兴趣,又能引领一些科技创新,我想问,中国这样的成果其实看起来并不多,作为科技部长您怎么看待?您认为是体制问题还是我们发展阶段的问题?

[万钢]:

昨天听到这个消息我也很高兴,谷歌的AlphaGo和李世石九段对弈,获得了首场胜利,一共要打五场,对后面的情况我们也很关注。我们国家在超级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前天正好见到了中山大学的罗校长,他和我说了说天河二号的应用,比如在地震模拟、大飞机设计、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筛选、宇宙起源模拟、广州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双创周时,百度的小度回答问题也是妙语连珠,我们的科技人员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努力,如果大家有点时间,也可以按照兴趣,搞搞中国象棋的对弈,这一方面是一种新领域的尝试,另一方面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围棋、象棋都有固定的规则,小时候学象棋背棋谱,背得越多用得越熟,胜算越大,有固定的规定下面,人工智能可以以更高的形态来代替人来下棋。在这个规则下的复杂运算就变成一个可操作的、可规划的形式。人工智能正在向这个方向发展。比如机器人按照预定的程序完成繁重和复杂的劳动,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它也提供了更好的、更高级的就业,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类劳动往更高级的状态发展。但是,我们科学技术还要去研究未知事物和运动的规律,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才能够研发新技术,才能够开发新产品,来改善人们的生活。所以,机器人也好,人工智能也好,他们都能够替代我们现有的一些已知的工作,但是在替代的过程中又创造了新的就业,提高了就业质量,使更多的人投身于科学研究,去掌握更多的未知世界,来创造更好的产品、更好的生活。

从下棋的角度上我还是喜欢人人对弈,因为这里面除了背棋谱以外,还有很多的随机性和未知性,情绪的好坏等等,这样可能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这是我个人的感觉。实际上人和人的交流还是十分重要的,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人和人的交流,包括我们今天面对面的交流,仍然是人类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上,我补充建伟说的那句,科学研究也应该更多的国际化,知识应该在世界范围当中更好地传播。谢谢。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记者]:

今年两会期间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热词,我们看到国内一方面需要去库存、去产能,同时还有老百姓在每年节假日期间把大量的钱带到海外消费,这就说明我们的产品还不能够满足国内的需要,我们的产业创新能力还不强,无法创造新的产品和新的创新服务。请问万部长,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如何加强产业科技创新,让创新真正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万钢]:

国家开放了,旅游发展了,人们都走向各国,去旅游的同时采购一些商品回来,这也是人之常情,我们每个人都会这样做。但是从人们采购的行为看起来,也看到了我们市场供给的一些不足。因为一些别的国家的商品可能人们更喜欢,从这个角度上,我一直在说市场有很大的潜在需求,虽然我们国家制造业发展很快,规模也很大,但是怎么样跟紧市场潜在的需求,怎么样挖掘一些产品,做好市场导向和导向市场,关键问题就是要进行“推进供给侧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还是要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国家从本世纪初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时,还处于基本全面跟踪的状态,经过十多年发展,我们逐步进入了跟踪、并行和领跑并存的状态,但是跟踪的还是大部分。所以我们创新政策的指向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集成创新,面向市场的需求供给,同时也进行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

从这个角度看起来,我们的移动通讯,第二代基本是引进的,第三代就有一些我们自己的设计,第四代已成为全世界两大标准之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最重要的还是用户的需求。第五代移动通讯,我们的企业都加强了研究,将推动我们的移动通讯技术有更快的发展。高铁从引进的250公里跨越到自主创新的380公里,到现在的谱系化,这都是我们在落实创新政策、改善产品供给结构、推进供应侧结构性改革所做的实实在在的工作。一些引领性的工作,比如第四代高温气冷堆,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生命科学、物质科学、量子调控通讯领域等等,这些都在走向世界最前沿。

这次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特别提出了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的体会:第一要增强我们的创新能力,发挥创新的新动能。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新产品正在走向世界,一些区域的创新政策正在落实,但是在结构调整上,科技创新形成的新动能还太小,需要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一方面落实好各项政策,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年人的创新积极性。第二就是要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要有积累,要有发展。潘建伟十多年来一直在量子通讯领域进行研究,可以从量子通讯的发展上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

科技的发展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比如说我们国家科技的发展有这么几个阶段,第一步是有一些科学家回来,搞了两弹一星,奠定了国防科技强大的基础,我们就会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环境来发展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前面主要是要素驱动,所以财富的获得需要科技创新的含量并不是太高。慢慢就不行了。现在大家问为什么高科技的成果不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从前大家觉得不需要高科技也能创造财富。另外一方面,基础研究也是需要有积累的,其实按照量子通信来说,从2001年就开始在国内筹建实验室,那时候我们做的是一些很小的文章,只是做基础研究方面的事情。但是我记得1999年我还没有回国之前,国外的高科技公司来找我,问愿意不愿意和他们合作,做他们的首席技术官。当时国内的企业对这个东西不是太有兴趣,所以我们前面走得比较艰难。随着后来国家投入的增加,到了2008、2009年,因为有大量的积累,高科技的企业开始慢慢成长,对这个感兴趣了,国家的投入也开始增加了,慢慢我们可以探索实用化了。这块我们一直立足国内做,也得益于国家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近些年有些科技企业,比如华为的研发费比整个科学院还要多。像阿里巴巴也和我们联合建立了量子计算方面的实验室,从这个过程来讲,目前的高科技企业,我前段时间也听到,阿里巴巴可能会造出一台类似Alpha Go的东西。更多高科技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之后,加大投入,量子通信或者高科技技术就源源不断地出来。我觉得我们十余年来所走过的就是这么一条路径。

[环球时报环球网环球客户端记者]:

关于工匠精神的问题,我们前段时间注意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工匠精神这个提法,一直以来“德国制造”的神话被认为是工匠精神的精华,请部长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谈您对工匠精神的具体感受。另外,您认为中国人如果要达到“德国制造”的工匠精神需要多少年?

[万钢]:

工匠精神,我确实是有点感触。我在德国学习5年,工作10年,回来已经16年了,但是有很多事情还是历历在目。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工匠精神的培育,第一是一个教育的结果,德国哪怕一个商店的售货员也要进行系统的教育,包括包盒子、做礼品等等,都有一个系统的教育。所以从教育抓起,抓职业教育,对于培养我们专业性人才的工匠精神十分重要。第二就是精神,这种精神产生于文化。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粗制滥造,知识产权保护也有很大的问题,上世纪初,德国制造的商品,英国人强制性地让打上原产地,德国对此进行反思,逐渐对每一件事情都认真要求,形成了工匠精神,使产品质量越来越好,得到大家的认同。在当今这个创新时代,我们也要加强基础教育,加强职业教育,使更多产业一线的工人能够得到更系统的教育,使质量为上的要求变成企业发展的文化,使每个人都把产品的质量和创新作为自身的需求、自身的文化的组成部分。

另外,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高质高效的创造,大到一个新的产品,一种新的技术的开发,也是工匠精神。因为只有你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了解,才能够提升它、改进它,这也是保证产品不断精益求精。我们一直说创造品牌,要有品牌文化,要有工匠精神,使它做得更精美、更好用、更优质,另外要有创新的精神,使它能够更符合市场需求,特别是潜在的需求。所以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它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使每一个人都满意,都喜爱,这样的话品牌才能建立起来。

[主持人 金晴中]:

媒体朋友们,谢谢各位的参与,本次记者会到此结束。

责编:邢若宸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