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潮东:供给侧改革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2016-03-08 22:18:06来源:海外网
字号:

未来改革必须要加码

记者:在华的外资企业非常关心,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来到第三个年头,未来改革会不会加码?面对仍不确定、呈现分化的国际经济格局,对外开放如何扩大?对此,您怎么看?

李潮东:实际上,中国经济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说到底还是市场化的过程。关于市场化的过程,我们讲了那么多的理论,而本质上还是“两只手”的关系问题。一只手是有形的手,看得见的手,是政府调控的手。它通过一系列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来调控经济的发展。另一只手是看不见的手,无形的手,是市场价值规律的手,它是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和速度。如何协调和平衡好这两只手的关系是解决目前很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和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来看,我们不能没有政府这只手,完全的自由化经济和百分百充分的市场化对中国经济肯定是一场灾难。08年这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但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调控,由政府这只手来主导一切。如此一来,中国经济就将回到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以前的老路也就是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经济也会是死路一条。如何运用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去适度调控,同时放开市场自身的调节功能,用市场的价值规律这只手去调控企业的经济行为,这是我们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大对外开放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为什么现在中国经济中会有这么多过剩产能?早前中国政府短期的刺激经济的行为,诚然是造成目前产能过剩的直接动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过剩产能的企业都与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关系过分密切,缺乏市场需求的意识,而导致盲目的上产能、上速度。这是一项大课题,今后可以专门进行研究。

至于未来改革加码的问题,我认为这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必须要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只有向改革要红利,这也是中央再三明确再三强调的。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的发展离开了改革没有出路,所以未来改革不是会不会加码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加码的问题,平且是必须加速加快加码的问题,这也就是中央再三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讲全面深化改革,改革这么多方面以后,才逐渐意识到现在面临改革的攻坚和深水区就是经济结构的调整。2016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来到第三个年头,经济结构调整的攻坚战和突破口就是供给侧改革。但供给侧改革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去库存、去产能、解决“僵尸企业”等,因为去库存、去产能、解决“僵尸企业”的深层次意义在于经济结构调整。例如,当我们去产能的时候,就需要将一些相对落后的产能去掉,灭掉僵尸企业,灭掉之后才能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所以真正去产能也好,去库存也好,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也好,其真正的意义就是结构的优化,实现全面经济结构的调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全面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就在供给侧改革。我们多年来一直在谈全面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而其实这么多年来在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一直没有找到突破口。尤其2008年以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全部的重心都放在解决经济增速的问题上了,没有时间来考虑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而现在有时间了,而且是被逼到这个份上了。很多时候不是我们选择主动接受经济结构调整,因为主动接受经济结构调整是很痛苦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一个人,如果要改变他的饮食结构,主动去改变饮食结构从而维持身体健康是很困难的事,只有当他很肥,肥到他无法忍受、开始生病的时候,他不得不调整膳食结构,不得不从沙发上站起来走到健身房去。其实,经济运行和人的状况有较多类似处,即不到迫不得已,不会迈出这一步。中国经济也正是到了这一步,才不得不全面深化改革。

供给侧改革深化经济结构调整

记者: “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是当下中国经济领域最热的词汇。去年五中全会前后,中央曾4次提及“供给侧改革”,您怎么看供给侧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李潮东:“供给侧”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作为新时期高频热词,它也成为了两会期间备受瞩目的议题。该如何理解供给侧改革,不少政界、商界、学界人士都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但在我看来,准确理解供给侧改革首先应从认识供给和需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开始。

供给和需求是巿场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中国的问题是需求,是政府那只有形的手在主导,而没有市场那只无形的手的调节。因此,政府创造出来的需求带有强制性和盲目性,最终导致供给的过度反应,以致带来更多的盲目性,由此便产生了过剩产能。此外,广义的供给侧的改革不能片面认为只是在实体的生产性企业,还包括科技创新、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业等行业。我在几年前的访谈中就曾提过,国家应该积极改善民生,增加教育、医疗、卫生、保险以及低收入群体的住房投资。这种投资能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既改善了民生,又拉动了需要,也增加了供给。供给和需求从来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没有需求,供给就是过剩产能;而没有供给,需求就成了无本之木。需求可以刺激供给,供给也可以去创造需求。

理清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去年至今中央4提“供给侧改革”,以及它与经济发展的莫大关系。

从我们现有的资料来看,过去依靠的消费、投资、进出口这三驾拉动经济需求的马车正发生着调整。相对于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消费需求增长基本稳定,2015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可以看到,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我们也注意到,消费结构由传统领域开始逐渐转向新兴领域,如绿色消费、旅游消费等一些新型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模式蓬勃兴起,消费潜力开始释放。但是,正如我们古老的哲学所说的,凡是过犹不及。“十二五”期间,特别是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为刺激经济发展,我们实施的各项政策侧重刺激消费需求,虽然对当时经济的增长起到了一定作用,取得了一些效益。但那只是短期的,用扩大需求来增强经济增长,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如果我们过分依赖通过扩大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不但这种增长有其限制,而且会留下很多不良的后遗症。现在我国经济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产能过剩、僵尸企业和不良负债等,都是2008年美国经济危机的时候匆忙投入四万亿,2009年以后全国各个地方陆陆续续又投入配套资金将近20万亿,盲目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留下的祸根。经济下行压力大、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种种问题统统都暴露出中国经济需求和供给结构的矛盾,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在我看来,这一提法强调的是适度扩大需求的同时,重点实行供给侧改革,从而达到需求和供给的平衡,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着力点应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出发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08年世界金融危机投入的4万亿和全国的20万亿强调通过需求刺激经济的发展,而今,由于短期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做法对经济长期发展失效,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即强调供给侧,而把需求放在一边。若过分强调供给侧改革,而忽视需求对经济的正面提升作用,同样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最大特点并不是单纯的强调改善供给,而是强调通过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来全面深化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是从适度扩大需求和加强供给两个方向发力。

从这个角度来讲,要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仅靠需求侧的政策是不足的,必须通过供给侧方向上的结构调整与改革来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力。应该说,在“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是影响2016年宏观经济和市场走势的最大变量,是我们走出经济困境的一剂“良药”,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休戚相关。


责编:庞晟、王腾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