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红:古代成都的美丽生态

2019-06-17 13:55:31来源:成都日报
字号:

成都博物馆宋朝蚕市复原微缩模型图

五代两宋时期成都园林分布示意图

明代天启成都府治图

宋代成都十二月市示意图

蒋蓝 摄

本报记者 蒋蓝/文 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提要

前不久,学者王小红以其《古代成都美丽宜居生态环境研究》的主题发言,参加了“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历史记忆和现在”学术研讨会,对成都这座拥有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多个角度切入,解读分析其两千多年来的园林分布与水系构成,展示了成都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所拥有的极富特色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

嘉宾

王小红,1973年生于重庆梁平。本科学习地理学,硕士、博士分别攻读地方史和历史文献学专业。2015-2016年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为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巴蜀历史地理、历史文献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儒藏》《巴蜀全书》《三苏全书》《儒学文献通论》《成都通史》以及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等大型项目的科研工作,学术成果数次获省市社科奖。

对话

生物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培育成都的立体生态景观

得天独厚 成就大城

记者(以下简称记):两千多年来成都“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你觉得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王小红(以下简称王):四川盆地的地形为成都城市形成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创造了条件。因地壳运动,四川盆地由海盆先是变成海湾,接着变成湖盆,这个湖盆比如今的四川盆地面积要大得多,后来这里地形继续抬升,盆地边缘隆起一些高山,最后形成陆盆。成都平原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足;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土壤肥沃;水系发达、河渠交错,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成都城市发展条件可谓得天独厚,这也决定了成都平原生物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要高于四川别的地区。

记:你怎么看传说中的上古大洪水?

王:的确有过那场因全球性气候变暖而造成的大洪水。西方采取了逃避洪水的求生方式,那就是诺亚方舟;华夏民族则采取了治理洪水的求生方式,那就是以大禹、开明王、李冰等为代表的治水精神。这一点,我们从四川各地出土的距今几万年的乌木,就可以分析得出那一段气候突变的结论。

记:泰汉时期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成都已是天府之国的核心。

王: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316年—公元263年),经过近600年的发展,巴蜀地区最终建成了世所公认的天府之国,而成都是天府之国的中心城邑,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前316年,秦国借开明蜀国的“桀、纣之乱”,一举灭了巴蜀,设巴郡、蜀郡,且以巴蜀为基地,迅速灭六国而建立起了统一的秦王朝,巴蜀自此开始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成都成为蜀郡的治所。先秦时期,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先后设在广汉、郫、成都、广都(今双流)、新都等地,处于反复探索之中。从秦代开始,蜀地的中心地便正式确立在现成都市区,历经2300余年基本不变。

秦并巴蜀后迄蜀汉时期,成都城邑在建设方面主要有三个较重要的时期:(1)秦并蜀早期,陈壮初筑成都大城,张若筑少城和维修大城,新筑的成都城城墙绕城一周共12里,城墙高7丈;(2)李冰“穿二江成都之中”,形成“二江珥市”的格局;(3)武帝时明,大扩成都城,新城多达18座城门,为成都城在西汉时期发展为全国五大都会奠定了雄厚基础。

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成都经历了不少战乱。

王:这恰恰是成都经历衰落、崛起、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成都的命运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由两汉时期的辉煌跌入东晋南北朝战乱的低谷,又在隋唐时期重新登上繁荣的高峰。特别是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至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随着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发展,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日益繁荣,人口不断增多。原有的秦城早已容纳不下,在城市的西、南、东三面,尤其是在城市南面的流江和郫江两岸,形成了新的居民区与商业区,因此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重建了成都城市防御工程,扩筑成都罗城,将原流经城西绕城南东流的郫江改道,由新城之北绕城东南流,与流江在城垣外东南方向重新汇合,形成完整的环城护城河水系,极大地强化了成都的城市防御能力,使成都形成“二江抱城”的城市格局。河道里有很多鱼类,河道延线有野鸭、鸳鸯、黄鹂、桐花凤、杜鹃等鸟类,共同构成了立体的城市生态景观。

带二江之流,为一都之会,四民州处,万商成渊

“会展之都” 四方大集

记:如果说密植的水系是成都的血管,那么园林、会展就是这座大城开出的花朵。

王:的确如此。赵抃的《古今成都记》记载了成都十二月市:“正月灯市,二月花市,三月蚕市,四月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宝市,八月桂市,九月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陆游有词谈到这些集市的盛况:“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诗中谈到了药市、灯市、花市。这些定期的集会,不但是成都及附近人们交换商品的场所,更吸引着全国各地商人来做生意。十二月市的兴盛直接反映了唐宋时期成都经济的发达,手工业和商贸的繁盛,反映了成都的城市地位在全国来说都非常高。

值得注意的是,十二月市上贩卖的很多商品都是“成都造”,如锦市和蚕市上的蜀锦,花市也是本地的;药市上虽然也有外地的药卖,但还是以四川本地的为主。各个月份的市场其实都是百货交易。能进行百货交易,说明物产丰富,很多主打产品都是外销产品。

记:大慈寺一带是非常重要的会展之地。

王:十二月市的蚕市、扇市、香市、七宝市、药市等多种专门集市,都曾在大慈寺附近举行。成都自古被称为“药福”之地,很多人还特意去逛药市,为的是去“闻药气”,有点像现在人们去空气清新之地大口呼吸。

记:唐宋以来,关于巴蜀游赏之风的诗文真是太多了。

王:为何会在唐宋时期出现十二月市?这就与巴蜀盛行的游乐风气关系密切。从五代到宋代,成都城市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游乐风气更是盛极一时。

宋代成都的城市规模也非常大,是西南地区的第一大都会。《宋高僧传》说:“蜀士尤尚二月八日及四月八日。每到二时,四方大集,驰骋游遨。”这里指的是,早在宋代就已有了锦江“小游江”和浣花“大游江”的风习,特点是太守带头游遨。“带二江之流,为一都之会,四民州处,万商成渊。”宋代成都人烟辐辏,坊市间商贸繁荣,大小市集密布,繁荣空前。东市和大东市、西市、南市和新南市、北市和新北市等是按方位形成的固定市场,米市、炭市、麻市、鱼市等,则是因货品种类形成的固定集市。

杜甫曾在诗中写道:“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二首》)唐代一户人家大约有5口人,由此推测当时成都大概有50万人口,这在古代是相当大的数量。

记:宋时的成都,有没有夜市?

王: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坊相当于现在的小区,市是现在的商贸中心。宋代以前许多城市是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到了宋代,城市坊市格局逐渐打破,商人被允许沿街开店,因此,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尤其是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城内城外都可开设商店,而且相同行业的店铺往往集中在一起。此外,因循千年的宵禁制度也被彻底取消,于是有了夜市、酒楼,商品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所以说宋时成都出现了夜市,不为过。

唐宋时期成都有园林近70座,游赏之风盛行

摩诃池上醉青春

记:说到成都历史上的园林,最著名的当然是摩诃池。

王:唐代卢求《成都记》记载,有胡僧看到这个人工湖,感叹“摩诃宫毗罗”,梵语为“此池广大有龙”之意。摩诃池由此得名。此后数百年间,摩诃池成为成都城中重要的游览胜地,亦是无数文人墨客吟诵过的古代园林,杜甫等众多文豪曾泛舟其中,在“摩诃池上醉青春”。

摩诃池始成初期,靠贮蓄天然雨水。到唐代,成都的城市水利得到全面发展,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节度使韦皋开解玉溪,并与摩诃池连通;唐宣宗大中七年(公元853年),节度使白敏中开金水河,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汇入摩诃池,连接解玉溪,至城东汇入油子河(府河),构筑了成都城市水利设施完整的河湖水系,为摩诃池注入了充足水源,鱼类、植被种类繁多,生态景观可以想象。现在如能恢复一部分摩诃池水体,与东华门遗址构成一体的话,对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可谓再添胜景。

记:成都还有哪些著名园林?

王:唐宋时成都有很多园林,栽花种草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官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竞相秀色,著名的就有东园、西园、中园、合江园、施家园、瑶林庄和房季可园等,近70座。唐代韦皋在东门两江汇合处开出合江园,遍种花树,建起芳华楼。秋高气爽,人们在江里泛舟,登岸游园,摆上酒菜宴饮,园内繁花似锦,满江透香。诗人陆游还记载,梅花初开时,监苑官每天要向官家报告,观察这里梅花开的进度。报到花开五分,官家就组织来游玩赏花,在苑中设宴,边饮边看,殊为一景。因此,梅花应该是合江亭的标志性植物吧。另外,像位于华西坝的“梅苑”也十分著名。

记:西园以及西楼,当时也是著名园林。

王:西园是官民同乐的场所,又称“运司园”,景点有十几处,是后蜀官员的私园,宋代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扩展改造,成为当时成都最大的官府园林。吴师孟《重修西楼记》说:“成都总府,政体雄伟,为天下蕃镇之冠。兹楼之名,实闻四方。”西楼又是西园里最有名的地方,是最高地方官的住所,也是大员休闲的地方。中秋和九九重阳节,官家都在西楼宴饮游乐,后来百姓也参与其中,十分热闹。

东园为宋代益州路兵马铃辖种植园的一部分,馆舍茅亭星罗棋布,廊台楼榭错落相映,名花佳木环绕。喷泉清泉池是东园的一大胜景,因为有两眼泉,又叫双泉。李良臣在《铃辖厅东园记》说:“偶以新皋破地而出,从而导之,则故泉继发……”

所以,成都具有这样富于特色的历史传承,我们应该好好继承,成都今天不但要扩展湿地与公园,也应注重都市园林的打造与恢复。

记:你觉得成都的景观树木如何?

王:银杏固然是很美的。古代诗文里可以发现成都城区还拥有众多的桤木与梓木,槐树、柳树、杨树、松树、柏树和毛竹等也不少,构成了成都林盘以及园林植物体系。遗憾的是,现在的人读了杜甫、陆游的诗,却很难在城里指认诗里提到的桤木、梓木。

手记

2019年6月10日 成都

前不久,王小红参加了“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成都的历史记忆和现在”学术研讨会,会上,她的主题发言是《古代成都美丽宜居生态环境研究》。王小红从多个角度切入,分析了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园林分布与水系构成,把听众带回五代唐宋时期成都的繁华,复活了宋人李良臣在《东园记》中对于成都市井的描绘:“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万井云错,百货川委,高车大马决骤于通逵,层楼复阁荡摩乎半空……奇物异产,瑰琦错落,列肆而班布……穷朝极夕……此成都所有也……”

10日下午,记者在中国文化研究院雅致的院落里采访王小红,一袭旗袍的她落座于一排线装古籍旁的书案,颇有一派女史读书图的古意。我看了她的两部作品,一是其硕士论文《十三世纪以前成都环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一是她参与编写的《成都通史卷四·五代(前后蜀)两宋时期》。但我们一开始谈论的,却是金沙遗址出土的金箔“太阳神鸟”。

“太阳神鸟”为商代晚期作品,鉴于黄河文化往往把太阳鸟视作三足乌(乌鸦),所以也有人指出金沙“太阳神鸟”是乌鸦。王小红认为这一判断不妥,“早期的蜀地文化与中原交流极少,金沙出土的这些文物,绝大多数反映的是蜀地先民对于本土天象、地理的认知。我认为‘神鸟’的意象是对白鹭一类水鸟的反映……蜀王柏灌极可能就是“柏鹳”的讹音,古人的动物分类不太严密,鹭、鹳均与鸟有关,应是成都平原一种常见的水鸟,进而成为部族的图腾。由此可见,古蜀时期,成都平原城市与乡村林盘的发展,环境生态与动物、植物种类的繁衍,都与地理、气候、水系密不可分。”

王小红认为古蜀时期的鱼凫部族便以鱼鹰为图腾。但我们对“凫”字之意理解不能过于狭窄,“凫”在先秦时乃是包括了野鸭在内的水鸟名称,为“凫属”,也应包括鸳鸯等。而“凫”在先秦时又是凤凰别名。由此推测,凫鹭不仅是蜀地的典型水鸟,也是神鸟别称。遥想杜甫泛舟摩诃池,写有《晚秋陪严郑公摩诃池泛舟得溪字》:“湍驶风醒酒,船回雾起堤。高城秋自落,杂树晚相迷。坐触鸳鸯起,巢倾翡翠低。莫须惊白鹭,为伴宿青溪。”王小红据此认为,白鹭也可算作成都的市鸟了。

责编:贾雯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