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官方微博4月2日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
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四年来,全国应急管理系统共有177人因公牺牲,其中,2021年有48人因公牺牲。应急管理系统因公牺牲人员主要集中在基层一线应急管理部门干部和消防救援人员,占比97%。消防救援作为和平年代最危险的职业之一,四年来共有111人因公牺牲,平均年龄仅为28岁。
清明时节寄相思,让我们向牺牲的消防员致敬;也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消防员致敬,愿你们每次都平安归来。
今天,我们关注两名普通的消防员,了解他们的平凡故事。
有人会说,写这样的故事,就是为了煽情;读这样的故事,只是为了感动。
我们不这么觉得。因为每一种职业,都有自己的使命。
李红在训练中。人民网记者 程浩摄
“老兵”李红:等干不动了再说
人物简介:
李红,26岁,昆明市消防救援支队世博园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做消防员已有8年时间,算是消防救援队伍里的“老兵”。
李红家在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初中时迷上电视剧《士兵突击》,尤其喜欢剧中韧劲儿十足的伍六一,也开始憧憬军旅生活。
高中毕业,老家招兵,李红询问父母意见,父亲支持,母亲担心。“你一出生就在我们身边……”可男儿志在四方,李红毅然报了名。
2014年9月10日,他记得这个日子,那天下午6点,资中火车站,他含泪和父母、奶奶、朋友告别后,踏上南去的列车。
近20个小时后,李红到达此行目的地——昆明,之后来到位于市区东郊的云南省公安消防总队培训基地,现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培训基地,进行为期4个月的集训。
班长严肃,周围又没认识的人,第一天,李红给家里报平安,刚拨通电话,眼泪就刷地掉下来,“当时特别想回去。”
回去已不可能,只能学着适应。第一周,李红有些高反,每天起床流鼻血,只能适应;6点左右起床,出操、洗漱、叠被子、训练,很不习惯,也只能适应。
以前打篮球时,李红左脚骨折过,训练强度稍微大些,左脚就疼。有一项训练项目是,脚压到屁股下面,他不敢压,班长鼓励,他来劲了,硬把腿压下去,“那一刻钻心疼。”
4个月集训结束,李红被分到临沧市凤庆县公安消防大队(现为凤庆县消防救援大队)。他此前没听过临沧,更别说凤庆。“既来之则安之。”和4个月前比,他成熟不少。
李红还是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第一次出警,某工地上,一人被卷到搅拌机里,到现场时人已没了呼吸。班长为锻炼李红心理素质,让他和自己一起把人抬出来。李红虽不情愿,还是忍着去了,只是回去后有点吃不下饭。
一年多后,他调到昆明,成为昆明市公安消防支队世博园公安消防大队(现为昆明市消防救援支队世博园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刚去时,有训练时训练,出警时他在旁学习。直到有一次,自己成为救援主力。
那是一场车祸,一辆小轿车追尾大货车,小车司机被卡在驾驶室,人还有呼吸,可神智已不清醒。根据安排,李红负责使用液压破拆工具组。
他此前只在训练时用过破拆工具组,且伤者是假的,小心就行。这次是真的,且围观者不少,他有些紧张。
定定神,他用衣服把伤者上半身盖住,以免操作时崩出的碎片对伤者造成二次伤害。然后在中队长指导下,拿起12公斤重、40公分长的剪切钳,一手托住钳子前面,一手握住钳子的转向阀,小心对车门破拆。
还算顺利。接下来是用扩张钳把方向盘扩开,用同样的方法,李红小心操作,直到有足够空间把伤者抬出来。
20多分钟后,伤者被抬上救护车,李红松了口气。
有了第一次实战,之后再行动,他紧张感减轻不少。
但不是不紧张。一次,因父母从工地要不到账,一名十六七岁的女孩准备从30层高的楼顶跳下。李红和同事赶到时,女孩坐在楼顶边缘,脚坠在外边,情绪激动。如果贸然去拖,不仅救不了人,自己还可能被带下去。
李红紧张,和同事商量后,他套上全身安全吊带,另一头扣在支点上。为确保安全,同事们还拉着扣在支点上的绳索。
僵持了10多分钟,趁民警给女孩做工作,李红从反方向抱住女孩,将她拉回安全区。救援圆满成功,李红如释重负。
干了8年消防员,这样的危险场景不少,每次救援结束,“谢谢”是他听到最多的词。
一次凌晨,一出租房电热毯起火,房间里住着一位老人,行动不便。形势危险,邻居发现后赶紧报警。李红和同事赶到现场,一开始准备从大门进入,怎奈大门处火势较大,他们只能从窗户进入。房间里伸手不见五指,李红和同事摸索着找到老人,将其背下楼。“谢谢谢谢……”楼下,老人女儿带着哭腔,一直说着。
这几年,父母常在电视上看到消防员牺牲的新闻,他们担心李红。李红笑笑,让老人不要担心。平日里对家里,李红总是报喜不报忧,他不希望父母来单位看自己,“看了会更担心。”
这些年,李红表现不错,连续多年获得支队优秀消防员,还在2017年入了党。
一年多前,经人介绍,他交了个老家的女朋友,平日两人聚少离多,“和网恋没啥区别。”女朋友嘴上不说,心里不愿意李红做消防员。李红能感受到女友的心思,可他想趁年轻多干几年,“等干不动了再说。”
范杨参加COP15第一阶段消防安保工作时的证件。受访者供图
新人范杨:“只要足够注意,就能化险为夷”
人物简介:
范杨,24岁,昆明市消防救援支队世博园消防救援大队专职消防员,做专职消防员一年多,是消防救援队伍里的新人。
这两年,队里陆续进了些新人,李红常看到自己当初的影子,“一问三不知。”他笑着说。范杨是其中之一。
范杨是昆明本地人,家就在城里,离大队顶多四五公里,可自从做了消防员,他没在家里睡过一夜。
2020年,范杨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公务员没考上,特岗教师考上了不想去,看到专职消防员的招录信息,他来了兴趣。“工作稳定,收入稳定,还有职业荣誉感。”他回答得挺实在。
虽是家中独子,可一听儿子要考消防员,父母挺支持,“做好人好事嘛,去!”
当年12月19日,和当年的李红一样,范杨来到云南省消防救援总队培训基地,进行封闭集训。
“相当不适应!”谈及感受,范杨回答干脆,“上大学自由惯了,集训时准军事化管理,从早到晚都卡着时间过,太难了!”
再说训练,枯燥,而且强度大。拿3公里跑来说,一开始范杨十七八分钟才跑完,算跑得很慢的。他不服输,跑了十几次,终于过了十四分五十秒的达标线。现在,他十二三分钟就能跑完。最快的一次,用时十二分半。
集训时是冬天,每天天不亮迎着冷风跑,还得做俯卧撑、仰卧起坐、下蹲等,“耳朵都是冻烂的。”收获也有:体重从刚集训时的82公斤降到集训结束时的70多公斤。
最折磨人的是叠被子,“被子刚领到时是泡的,班长硬让叠成四方块,太难了!”范杨不得不每天早晨5点多就起来拿内务板磨被子。毕竟是新手,要叠成四方块不容易,班长很严厉,碰到叠得不好的,可能把被子扔地上,更甚者扔到垃圾箱,还从6楼扔下去过。“真是最痛苦的回忆。”他笑着说。
不过,这种高压模式挺锻炼人,一开始范杨叠被子要半小时,现在两分钟以内就能搞定,而且叠得比之前还四方块。
4个月集训结束后,范杨进入昆明市消防救援支队特勤大队进行更高强度的训练。期间,他有幸参加COP15第一阶段的消防安保工作。“是在场馆内!”他特别强调,以示荣誉。
去年12月底,结束“魔鬼训练”的范杨被分到世博园消防救援大队,正式成为一名消防员。
作为新人,3个多月来,范杨更多是在队里训练技能。不过并不是没有印象深刻的事儿。
前几天,金沙小区电动车棚起火,波及周围居民楼,形势严峻,大队作为增援力量很快赶到。在现场,范杨负责控制4G布控球,以便支队指挥室能第一时间看到火场情形,从而更准确地做出判断。
“从没见过那么大的火。”范杨激动多于紧张。1个多小时后,火警解除,能参与这次救援,“挺自豪的!”他说。
对家里,范杨报喜不报忧,他曾关注过消防员因救火牺牲的新闻,不过他觉得,现在他们的训练科学、规范,且平日训练有专门针对安全方面的,“只要足够注意,就能化险为夷。”
离开家一年多,虽离单位不远,但范杨还没回家过过夜,他打算4月份休个假,回去陪陪父母,做回好儿子,哪怕只有几天时间。
责编:侯兴川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