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南沙与湾区内周边地区间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往来更加便捷,“半小时交通圈”呼之欲出。”2月21日,广州市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魏敏在广州南沙举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上介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与港澳合作不断深化,通过加快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机制“软联通”、科技人才“智联通”、产业协同“链联通”和交往交融“心联通”,南沙战略定位不断跃升,成为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广东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片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和承载门户枢纽功能的广州城市副中心。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明确要求南沙重点推进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共建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金融服务重要平台和打造优质生活圈等四方面任务。当前建设成效如何?
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魏敏介绍,在轨道交通方面,广深港高铁南沙庆盛站35分钟直达香港西九龙;全国最快地铁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开通运营,160公里的时速,实现南沙30分钟直达广州中心城区的目标;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作为珠三角西部重要的货运通道,打通了海铁公联运“最后一公里”。此外,深圳至江门铁路(南沙段)开工建设,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开展前期工作,南沙作为“轨道上的大湾区”核心位置的地位进一步确立。
而规则衔接是大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广州南沙地处珠江出海口和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拥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在与港澳规则衔接方面,南沙被赋予重任。
对此,南沙同步发布广州南沙推动与港澳规则衔接十大典型案例,如开设全国首所非营利港人子弟学校、在全国首创港澳工程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标准体系、率先建立“湾区通”企业登记互认机制……以此不断提升与港澳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
《规划纲要》发布以来获批的首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便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全市率先试行放宽人才往来港澳商务签注备案要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12名教职工已先行享受到政策便利。”魏敏介绍,南沙还将在校园周围布局建设粤港澳双创产业园等项目,推动政、产、学、研综合开发。
“广州南沙在柔性引进人才政策上的创新,也为我们和香港地区高校合作打开了新通道,例如我们和香港大学口腔医学教授联合申报的粤港澳合作项目,政府的资金以前只能在内地公司使用,现在可以直接划拨到香港大学,解决了香港高校在职教授担心不能全职来内地工作,就享受不到政府扶持的难题。”广州市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曾彬说。
大湾区建设以来,南沙还在不断加强与港澳产业优势互补,致力于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大湾区现代产业新高地。目前,南沙已落户港澳企业近3000家,涵盖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行业;累计培育上市公司11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4家,市级“两高四新”企业112家。
以现代服务业为例,广州期货交易所作为广州市首个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已于2021年2月注册落地南沙,并成为我国第一家混合所有制交易所,境外机构(香港证券交易所)首次获准入股内地期货交易所,将研究推出碳排放权期货、电力期货以及与新能源产业相关产品等品种,服务绿色发展。
据统计,2021年,南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2131.61亿元,同比增长9.6%,较2017年增加约787亿元,年均增速8.4%……广州南沙,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试验田。
同时,南沙还在不断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工作生活政策措施体系,着力提供与港澳相衔接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环境,构筑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乐土;不断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发展环境,南沙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枢纽节点、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的影响日益凸显……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常皓说,南沙短时间即形成众多可推广复制的先进经验,充分彰显了自贸区作为改革试验田的重要先行作用。
责编:海闻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