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闪耀光芒

2021-09-09 14:13:13来源:天津日报
生成海报
字号:

精神解码

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10月初,美军无视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并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鸭绿江畔,新中国的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党和政府以非凡气魄和胆略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下进入朝鲜战场。这是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连续进行五次战役,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

抗美援朝战争中,优秀的中华儿女不畏牺牲,浴血奋战,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钢铁意志。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精神寻访

探寻“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密码

一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经久传唱,歌颂着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战场,同朝鲜军民一道,浴血奋战两年零九个月,取得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

战争中,英雄的志愿军奋不顾身、英勇顽强、舍生忘死,以钢铁般意志对抗钢铁,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光辉典范,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岁月长河奔腾不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永放光芒。建党百年之际,记者走访抗美援朝亲历者、英雄后人、理论研究人员等,回望历史,探寻“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的密码,感受信仰如磐、志坚如钢的力量。

英雄后人说英雄

不久前,杨长林准备宣讲父亲杨连弟的事迹时,意外收到儿子杨军发来的一段视频──

1953年,杨长林的祖父杨玉璞随赴朝慰问团抵朝鲜后,和志愿军铁道兵一师一团官兵对话:

“我的儿子杨连弟在抗美援朝战斗中牺牲了。我失去一个儿子……”

“爸爸。”“爸爸!”“我们都是您儿子!”全体官兵自发起立,回应声震天。

盯着屏幕,杨长林眼角湿润。那个一度“抗拒”他不顾身体奔波宣讲的孩子,开始帮着搜集资料。

传承潜移默化,精神生生不息。

杨长林是杨连弟烈士的长子。杨连弟,1919年出生于北辰区北仓村,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受聘解放军铁道纵队随军职工,1950年加入志愿军并赴朝鲜作战。1952年在朝鲜抢修大桥时不幸牺牲,后被追记特等功,被追授“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

烈士牺牲多年,烈士事迹仍广为传颂。在朝鲜战场上,杨连弟和战友共同构建起“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1951年1月,杨连弟所在连队负责抢修沸流江大桥时,敌机频频轰炸,工程慢,人心急。杨连弟心细,发现敌机出没规律,并由此提出“猫戏耗子”式修桥法:利用轰炸间隔作业,敌机快来时就顺绳攀桥下躲避,敌机撤后立即复工。方法经采用,修桥任务提前完成。

6月,抢修龙津江大桥时,工料紧缺。杨连弟艺高胆大,一人顺半截悬空钢轨爬上17米高桥墩,取回40多根枕木。

7月,抢修清川江大桥时,不会游泳的杨连弟冲在前头,被巨浪卷入江中。当战友救起他时,发现他还攥着钳子。问他为何不丢掉工具,杨连弟说“丢了还怎么干活”。之后,他和战友们成功利用前所未有的“钢轨架浮桥”法,加速了大桥通车施工……

这些事迹,杨长林多是听他人说的、从史料中看的。杨连弟牺牲时,他才9岁,记忆最深的只是父亲“最后的背影”。

1952年春节前夕,杨连弟随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回国作报告。“他到家乡,全家谁都不知道。小伙伴说‘你爸村里讲话呢’。我不信,跑去看,一看真是我爸。我钻台上叫他,可他不理,还让人把我拉下去。”恼怒的小长林,一路跑回家“告状”。待长辈们闻讯赶到会场,杨连弟才愧疚解释,“自己是向祖国人民汇报来了,并非回家探亲。”

部队首长得知杨连弟“不近人情”后,令他在家歇一晚。

当晚,妻子阎福珍问他战场情况,杨连弟说:“村后不是有个水坑吗?夏天,蜻蜓一团团地飞,敌机多得就跟蜻蜓似的。”

“你不怕吗?”

“怕什么,又不是我一个。”

次日清晨,杨连弟归队,“他背身走了,头都没回。”杨长林当时不理解,恨他。直到长大后自己也应征入伍,懂了,“他走时为什么不看我们一眼?老父驼了背,老妈妈白了头,不忍看啊。他是顾国顾不了家。”

没有国哪有家!

眼看敌人逼近家门,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

抗美援朝战争中,和杨连弟一样不惧牺牲的志愿军将士,勇敢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与敌人浴血奋战,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

国家逢难,为何英雄辈出?杨长林从父亲的经历中寻觅答案。

杨连弟出生在一个十分穷苦的家庭,当过电工、架子工、鞋厂佣工、三轮车夫等。村里盖房绑脚手架,三四米长架杆需两人扛三人竖,他一人能干。“他还上过私塾,练过功夫,手艺高,肯卖力,可还遭雇主打骂。”

北仓地区解放后,杨家附近的空地成为解放军的停车场。“解放军纪律严明,说话和气,常帮家里挑水、扫院,还教父亲开车。父亲认定他们是‘自己人’。”杨长林说,“自己人”当然帮“自己人”,杨连弟把“小家”和“大家”联系到了一起。1949年3月,当招收随军技术工人的布告一贴,杨连弟随即报名并被录用,8月即获“登高英雄”称号──修复陇海铁路8号桥时,杨连弟机智勇敢攀上全国最高桥桥墩,创造登高奇迹。

“英雄是怎样炼成的?靠的是部队团结友爱的‘大熔炉’‘大平台’,部队受党的领导,所以父亲坚信党是正确的党。一门心思跟党走,跟部队走。”杨长林说,没有任何一支政治力量像党这样,为了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有需要,党一召唤,应者云集、英雄辈出的原因。

杨连弟牺牲后,他的3个子女相继加入陆海空三军报效国家。杨长林还为一女一儿分别取名“建”“军”,并将他们也送进部队。

报国家风,代代相传。

爱国情今昔“联播”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3月17日,津南区泽水园社区。刘建莉正在讲党课,当《我的祖国》播放时,一屋人热泪盈眶。

这首歌串起两段视频,一是电影《上甘岭》片段,一是武汉火车站“快闪”。两段视频跨越时空,唱响“致敬英雄、告白祖国”同一主题。

刘建莉是津南区委党校理论研究室主任,这是她今年开展的“在音乐中重温党的光辉历史”首讲。

抗美援朝是她备课的重要内容,可如何使得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刘建莉暗自思忖。眼下新冠疫情尚未结束,一段抗疫经历给了她灵感。

去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刘建莉主动请缨,投入到疫情防控中,“我在疫情防控集中隔离点干了72天,从2月4日一直到4月中旬。我是隔离点负责人、临时党支部书记。”72天,刘建莉和队友感受到社会空前迸发的爱国热情,见证了很多“顾大家难顾小家”的事例,“天津支援湖北医疗队凯旋,到了隔离点,有孩子去迎接,不能近前,就举字给妈妈看:妈妈,我想你……”

刘建莉自己也是“顾大家”的一员。72天,她的心“牵扯成好几瓣”,当时爱人在境外工作,女儿常一人在家。境外情形怎么样?孩子一人在家怕不怕?刘建莉何尝不牵肠挂肚,但顾不了多想。她更多的是考虑怎么为“战友”鼓劲儿、为留观人员提供高质量服务,“得更多考虑‘大家’,我想,这就是普通人的爱国情怀。”

正是这段抗疫经历,使这名党校教师有了把抗美援朝与抗疫“联讲”的思路,“当祖国需要时,中华儿女挺身而出,不怕牺牲、英勇无畏,这就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在现实的延续,一首《我的祖国》就能串起今昔。”

课备好,听众买账吗?刘建莉心里没底。直到首讲开讲──

一段视频放映:在一次针对上甘岭地区的战斗中,黄继光所在的营被敌人的火力点压制。关键时刻,黄继光坚决请战,带两个战士向敌人的火力点前进。途中,战友一个牺牲,一个重伤,只有他接近火力点。当弹药用尽、火力点仍有机关枪扫射时,全身是伤的黄继光一跃而起,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枪口……伴随着《上甘岭》播放,电影插曲《我的祖国》响起,听众眼含热泪,纷纷跟唱,“一条大河波浪宽……”

一段记忆苏醒:武汉火车站,身患“渐冻症”仍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唱响《我的祖国》,紧接着,火车站里身着各色服装的人们齐声高歌……当这段“快闪”回放,视频内外歌声共振,“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上甘岭战役异常激烈,敌人狂轰滥炸,山头都给削低两米。有的坑道口被炸,战士们出不来进不去,没水喝。可好不容易拿到两个苹果,传来传去,谁也舍不得吃。”刘建莉选取的电影片段中,这些源于事实的故事感人肺腑,“敌人的装备有压倒性优势,为什么我们胜了?答案就是精神。”刘建莉说。从抗美援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到抗击新冠疫情“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听众强烈感受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更改半分。所以两段视频“联播”,大家十分动情。

“地下长城”里的智慧

从今年开讲至今,刘建莉已讲了近50场。在最近一场讲座中,她遇到一位“不一样”的老人。

这堂在津南区光明楼社区的党课,听众是40多位获得“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的老党员,尽管年龄都偏大,但当第二排的一位听众离场时,坐得靠外的听众纷纷起身相送,即便出入不便的也向他招手,嘱咐“慢走”。

“他是谁?”课下,听社区党委书记崔顺铃介绍,刘建莉才知道,老人叫张善斋,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

“党员活动,只要接到通知,张爷爷从不推托、请假,即使腿脚不便,骑辆三轮车也要过来。”崔顺铃告诉记者,张善斋年轻时为保家卫国出生入死,如今仍事事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党员中威望极高。

张善斋家离居委会并不远,没几步就到了。

光明楼是一个大社区,辖6个自然小区、3处平房,居民多、党员多、房龄长,张善斋住一栋老楼的三楼。迎记者进屋,知晓来意,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张善斋于1928年11月出生于山东日照,1947年10月参军,194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当过通信员、班长、指导员、团副政委等,1982年在津离休。

话题从行军开始。

“抗美援朝那会儿,我是步兵,1952年9月随部队过的鸭绿江。进入朝鲜前要先清点行装,东西少,不够用;多了,走不动。像我这体格,背了68斤,别人也差不多。”张善斋个儿不高、偏瘦,行军要天天背着这些沉重装备。

行军中,志愿军往往夜行晓宿,睡林海,盖油布,行山路,喝雪水。朝目的地进发途中,当地已严寒逼人,遍地是雪,“雪没过小腿,沾身上,身子热,雪一化,裤子湿漉漉的。”张善斋说,怕裤子结冰冻伤腿,腿脚不能停,不能坐,原地站着跺跺脚就叫休息。即使这样,冻伤也在所难免,“冻伤了不能马上烤火,骤冷骤热,伤病加剧。可太冷了,班上一名战士偷偷烤了火,结果后来截了肢。”

张善斋介绍,目的地是一个叫独流峰(音)的地方,“我们进入一座山下的坑道,敌人就在对面山头。”

坑道是志愿军搭筑的“地下长城”。张善斋说,在阵地战中,志愿军与装备精良武器的敌人较量,如果按传统军事理论打仗难以取胜。有了坑道就不一样,坑道能攻能防能生活,适应长期作战。借助坑道,志愿军甚至能以少胜多。“在我们那个坑道,炸弹炸山上,下面听,就不大点声儿。”张善斋所在连队的任务之一就是完善坑道,他们的工事充分显示了志愿军的智慧,坑道设在山下头,进口在山背面,主坑道与多条分支坑道相连,“进口附近有厨房,为了隐蔽自己,做饭冒出来的烟不让它往上冒,通过烟道引,让它低处散。”

坑道是块宝,但要说不好,张善斋提到一点:终日不见阳光,“不点火,里面黑漆漆。我在里头待了5个月,白天隐蔽,晚上才轮流外出活动会儿。即使环境恶劣,但战事不紧时,我们还开展文娱活动。周边小仗不断,我们就伴着炮火,唱歌、做游戏,还有‘厨艺比拼’。弹药箱当案板,木棍当擀面杖,没鲜菜,就打开罐头包饺子,哪个班做得好,哪个班花样多,哪个班获胜……”张善斋认为,志愿军能吃苦、能想办法,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甘愿奉献一切,大智大勇大无畏,所以对战强敌不畏惧,敢打必胜。

“战争早已结束,父亲也已离开部队多年,但每当观看有关军队的纪录片时,他都会庄严行军礼。”张善斋的大女儿张家莲说,父亲言传身教影响儿女,展现着共产党人的本色,“他此前多次外出宣讲红色故事,引导青少年爱党爱国。90多岁高龄,能自己做的绝不招呼他人,为的是让儿女安心工作,多为国家作贡献。”

一名老兵,一本史书。

一份初心,一生守护。

同一片历史天空下

天津 抗美援朝运动轰轰烈烈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天津全市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为支援前线,各工厂、车间加班加点生产战场所需物资。为保家卫国,一批批天津儿女奔赴朝鲜战场,无数家庭支持亲属参军参战,“登高英雄”杨连弟血洒疆场。相声演员常宝堃、曲艺弦师程树棠在赴朝慰问中光荣牺牲。天津医务工作者争先恐后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赴朝救治伤员。志愿医疗队情绪高、技术高、团结好,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表扬。天津运输线上的英雄儿女纷纷志愿赴朝参加运输工作,许多人在战场立功。全市各界各阶层以极大热情开展多种形式的募捐。天津人民节衣缩食,捐献各种战场所需物资,支援抗美援朝前线。

在开展抗美援朝运动的同时,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天津市从1950年10月开始,大张旗鼓地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支持配合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展开,社会秩序得到空前安定。

责编:侯兴川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